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大恶大美—浅论酒神精神在小说《香水》中的呈现

时间:2015-06-17  作者:殷晓慧
当格雷诺耶站在刑场上,面对众人的膜拜时,他没有胜利者的狂喜,却怀有深深的失望,他意识到香水是他的假面具,他依然没有自己的脸和气味。他的梦实现之时也是毁灭之日,他认为自己没有改变什么,万物的本质没有改变,人们只是为香水迷惑,并不是因为他——格雷诺耶。因此笔者认为小说揭示出恶的复杂性。

 

狄奥尼索斯象征感性与残暴,酒神精神张扬的生命力强盛与残暴在毁灭中得以延伸。尼采认为性欲、陶醉、残暴三要素更能达到“完满性”,周国平解释说“酒神艺术是存在之真相的揭示,是对现象的否定和对真理的揭露,因而似乎不能拯救人生,反而是要毁灭人生的。”整部小说都充溢着酒神式的残暴与欲望的放纵,作者最后也没有力图向道德救赎,格雷诺耶追寻的香水之梦失败后,他故意在身上洒下其余的香水,然后被他的身体被仰慕者们活生生的吃掉。格雷诺耶追求气味以证实自己存在的真实与价值,他成功的给自己制造了香味,但是结果却是在他的意料之外,他的憎恨得不到回应,他生命的真实性意义没有达到他的希望,这是他的束缚,所以他要第一次放弃内心的想法,放弃憎恨,放弃魔鬼色彩的本能。这是完全解除绳索的一种方式。在血肉被撕裂和牙齿咀嚼的声音中格雷诺耶将酒神精神的放纵与残暴进行到底。

酒神精神以残暴的具象在《香水》中进行了恶与美的颠覆。《香水》中个体生命的毁灭恰恰揭示了永恒生命是什么,酒神在那阴沉的十八世纪完成了一次非道德的救赎。小说向我们呈现了满世界的臭气,所有的人臭而愚钝——从小贩、僧侣到大资本家、主教,他们以名利为是,或是赤裸裸的欺骗,或是在伪善的面纱下掩盖各种欲望。用少女生命浓缩的香水成功制成后,一场酒神的盛宴上演了。行刑场上是另一个颠倒的世界,被赶出伊甸园的人们以性欲的释放,在最神圣的行刑场给上帝一个莫大的讽刺。在尼采那里,酒神精神是一种纯粹审美的反基督教的学说和评价。从这方面来说,香水与酒这两种不同的液体也可以相互融合,呈现“恶”与“美”的缠绕。

香水的效用在第二天已经消失,人们从酒神狂放不羁的百兽车回到现实禁欲的城堡。但是那个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故事还在那里,披着酒神的破烂外衣的格雷诺耶消失在他气味的王国里。不死的酒神还会留下足迹,看世人饮下那具毁灭性又不失绚烂色彩的液体。

The Great Evil and the Grand Beauty

-On Dionysian Spirit of Perfume

Abstract: Dionysian Spirit is the core of tragedy, because it is at the edge of morality, and it loads the guilty of morality in order to propagate the freedom of life. The denial of life brings the reflection and certainty of life, and creation comes out of the destruction, which of these contradictions seemly can’t be adjusted are most vividly presented in Perfume. The writer doesn’t plead for the “evil”, however, the writer examines the novel form the viewpoint of Dionysian Spirit in stead of ideological, such as class contradiction and ethics. To be exact, Perfume stands for Dionysian Spirit’s pursuing of the existence of freedom with strong vitality.

Key Word: Dionysian Spirit, Vitality, Evil and Beauty

参考文献:
﹙1﹚尼采·偶像的黄昏「M」.周国平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P125-126).
﹙2﹚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P5)
﹙3﹚尼采·偶像的黄昏「M」.周国平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P72-73)
﹙4﹚﹙5﹚周国平·艺术形而上学「J」.云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6﹚(德)帕·聚斯金德﹒香水「M」.李清华译﹒第一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书名翻译的文化策略
下一篇论文:疯癫:被悬置的“共同存在者”—存在论视域下的新时期小说中的疯癫形象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