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虽意含“中正”,但没有直接点明其为中庸之义,故不能无缺陷。刘氏此论,是个不小的创见。
3.4、注重史实
史实与事例比言论更为直观,以之作注,可使经文变深奥为浅显,变抽象为具体,把道理阐述得更为深透,更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正义》便充分发挥了这一优点。《正义》表现出一种严谨、博采、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具体表现在悉录汉学,征引魏晋,择取唐宋,详载清说。《正义》重实证,轻臆测,每一立论都是从丰富的材料中归纳而来。因为汉人解义,存者无几,必当详载,所以悉录汉学;魏晋之说,精驳互见,不敢备引,因此征引魏晋;唐宋以后,著述益多,尤宜择取,故择取唐宋;而清儒新说,参之他经,证以成训,刘宝楠对此详加采录。他所采用的主要有何晏、马融、邢昺、包慎言、焦循、宋翔凤等诸人的著作,试举一例: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孝”是《论语》中极其重要的伦理观念,何谓“孝”?本章的重点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注曰:“孝子在丧,哀慕犹若父存,无所改于父之道。”
邢昺之疏完全照录孔注。
周明作说:“观志、观行,只是大概,须是无改,方见及孝。”
可见他们都把不改变父亲的行事准则看成是孝顺的标志。这种看法正确与否?《正义》引清汪中注释:“三年者,言其久也。何以不改也?为其为道也。若其非道,虽朝死而夕改可也。”由此汪中从两方面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以大禹治水为例:鲧采用堵塞的方法治水失败而被殛死,其子禹继任后,采取疏导的办法取得成功。汪中举三例后结论道:“是非以不改为孝也”。《正义》加按语作:“汪说是也。”另《正义》列举父亲为政无道而其子改之的两个例子,然《汉书·五行志》、《南史·蔡廓子兴宗传》竟认为这是“重见先人之非”,主张“三年无改古典所贵”。故刘氏感慨道:“二史所言,皆以无改为孝,不复计及非道。则自汉以来,多不知此义矣。”
从引文中我们能看出刘氏《正义》继承了清初诸儒治经的优良传统,取前人之所长,择善而从。“诸儒经说,有一义之中是非错见,但采其善而不著其名,则嫌于掠美;若备引其说而并加驳难,又嫌于葛藤,故今所辑,舍短从长,同于节取,或只撮大要,为某某说。”(《正义·凡例》)《正义》博采清人注疏之长,正是它能超于旧疏的主要标志。由此也可以看出刘氏搜证广泛、博采众长、推论严密的学风。
参考文献
1 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第1页—35页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第23页
3 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系、历史系编写组.文史哲工具书简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第46页
4 徐有富.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83页
5 胡道静.简明古籍词典[M].山东:齐鲁书社,2008,第190页
6 影宋本《四部丛刊》初编《纂图互注礼记》卷四[M].上海:上海书店,1989
7 文渊阁《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8 中华书局编辑部.《汉魏古注十三经》[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第677页
9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2006,第104页
10 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第51页
11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4,第207页
1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第2216页
13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第3505页
14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第1065页
15 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第767页
16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4,第84页
17 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第36页
18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218页
19 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第258页
20 荀况.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第8页
21 吴毓江.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22 向宗鲁.说苑校点[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第56页
23 江灏,钱宗武.今古文尚书全译[M]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第190页
24 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第9页
25 陈奇猷.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162页
26 程俊英.诗经注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37页
27 吴树平.十三经(标点本)[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28 杨朝明.孔子家语[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第299页
29 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第70页
30 据扫叶山房本影印《百子全书·孔子家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第103页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