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论语正义·学而》引书蠡测_刘氏学风-论文网

时间:2015-04-12  作者:郑敏芝

《正义》注“慎终”引《檀弓》“曾子曰:丧三日而殡……勿之有悔焉耳矣。”

而《四部丛刊》影宋本《纂图互注礼记》卷四《礼记·檀弓》、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礼记·檀弓》、中华书局编辑部《汉魏古注十三经》《礼记·檀弓》、吴树平等校点《十三经》《礼记·檀弓》均作:“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勿之有悔焉耳矣。”

按:语出者不同,一言曾子一言子思。

⑵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正义》注“有子”引《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若,少孔子三十三岁。”而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杨朝明注《孔子家语》、据扫叶山房1919年石印本影印1984年版《百子全书·孔子家语》:“有若,少孔子三十六岁。”

按:有子年龄说者不一。

⑶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正义》注“时”引《史记·孔子世家》:“言孔子当定公五年已修诗书礼乐,即谓此也。”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二十五史·史记·孔子世家》:“定公立五年……退而修诗书礼乐……莫不受业焉。”

按:已修与修含义不同。

以上三种引文情况的出现,大致分以下几种原因:首先,断引是只撮大要,减少繁琐的引文而注关键字词而作;其次,刘氏所据各本与今流传本不同,其后亡佚,今不可见;最后,刘氏在称引时未必拥有此书,仅靠记忆也会出错。

3、《学而篇》的引书特点及其贡献

刘宝楠《正义》的征引广博、缜密分析、辨析同异的注释总被人称道,其涉及面之广、分析之透彻,堪为注释《论语》者之经典,以《学而篇》为例,全篇约两万一千六百字,其中涉及引入各家注解者约占一万八千三百字,即刘宝楠的话语共有三千三百字,此仅有的三千余字刘氏称引他者又有两千四百多字,可见引书在此篇占有很大的比重。

3.1、备引众说

《学而篇》注释特点是言必有据(证据既有文献,又有实物,如金石碑刻),且不以孤证为据,常常详列前人几种不同的说法,进行分析比较后采纳较合理的解释。如对古代典章制度的注释,此学向来颇为难治,但刘宝楠以深厚的学养,广博的知识,严密的考证,解答前人遗留的难题。如: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何谓“千乘之国”?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之说,认为“千乘之国”,“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又引包咸之说,“千乘之国者,百里之国也。”

马融依据《周礼》,包咸依据《王制》、《孟子》,《集解》无法决断,“故两存焉”。由于《集解》之注,“包、马异说,皇、邢疏如文释之,无所折衷,后人解此,乃多轇轕。从马氏,则以千乘非百里所容;从包氏,则以《周礼》为不可信。纷纷诘难,未定一是。”成为一大难点。

其实,这里有一个时代的区别。春秋初期,大国有千辆兵车,但随着兼并、战争扩展速度的加快,到孔子之时,“千乘之国”已不是大国了。刘氏《正义·学而篇》征引了大量的先秦古籍及金鹗《求古录》中“最明最详”的考证,证明了“包氏之说,可无疑矣”,解决了何晏留下来的疑难问题。

3.2、注重内证

孔子的思想,体大思精,一部《论语》,言约而义丰,各家注解不一,致使读者不知该从何解。刘氏引本经以注经的注释特点颇为巧妙的解决这一难题,如: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学而》)

何谓“固”?《正义》引郑玄注指出,“固,谓不达于理也”,但“不达于理”未免抽象,又引《论语》中孔子的话加以解释。《阳货》载孔子谓子路,人有“六蔽”,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引孔子这段话作注,读者可以具体理解“学则不固”的含义,“是言不学之蔽,而可知人之成德达材必皆由学矣”。

3.3、独抒新意

刘氏《正义》不仅广征博引,搜罗甚备,而且时有新见,并不拘泥于前人之说。创立新解,亦是该篇一大特色。刘氏的独到见解,在书中随处可见。如: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

《正义》在注释了字、词、句后,刘氏加按语说:“有子此章之旨,所以发明夫子中庸之义也。《说文》:庸,用也,凡一所可常用,故庸又训常。郑君《中庸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周官·大司农》言六德:中和祗庸孝友,言中和又言庸,夫子本之,故言中庸之德;子思本之,乃做《中庸》。而有子於此章以明言之,真谓以礼节之者,礼贵得中,知所节,则知所中。《中庸》云:和而不流,强哉矫……故礼篇载之。”

引用大量典籍疏解后,点明《有子》此章为发明《中庸》之义者,刘氏实为第一人。自何晏而下,以至朱熹,无有及于此者。朱子《论语集注》曾稍及于此,其语云:“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螺丝在拧紧》的叙事原型分析_真实性-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闪耀着女性特质的光辉—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