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后水浒》一书,托宋遗民刊行。
《光绪乌程县志·卷三十一》“著述”:
陈忱:《雁宕杂著》《雁宕诗集》二卷。
《同治湖州府志·卷五十九》“文略”:
陈忱:《雁宕诗集》。
从以上材料可知,陈忱著述大致主要有《痴世界乐府》、《续二十一史弹词》、《雁宕杂著》、《雁宕诗集》以及《水浒后传》(前四者亦散佚)。
二《水浒后传》研究
关于《水浒后传》的版本,1929年9月,郑振铎刊登在《小说月报》第20卷第9期的《〈水浒传〉的演化》及刊登在《文学周报》第9卷第3期《〈水浒传〉的续书》两文;1980年南京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编《水浒研究资料》;1983年大连图书馆参考部编《明清小说序跋选》;1986年马蹄疾编《水浒书录》;1996年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下);2000年黄俶成著《施耐庵与〈水浒传〉》;张国风2003年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及近代);2005年杨志平的硕士论文《陈忱研究》等均有研究。
根据以上研究可知《水浒后传》版本流传至少有以下大致特点:其一,总体上存有“八卷四十回”与“十卷四十回”两种结构体制,并且自乾隆年间开始蔡元放评改本较为流行。从故事情节安排等方面,两种体制也存有差别,如“八卷四十回”最末一回“大聚会弟兄同宴好结果君臣共赋诗”写君臣赏戏《水浒记》,对李俊最终结局并无明显交待;而“十卷四十回”最末一回“启故观灯同宴乐,赋诗演戏大团圆”则写君臣赏戏《定海记》(虬髯公事),将李俊结局安排为出世修道而终。另外,每回评点形式多有不一,反映了版本之间的较大差异。其二,从诸多版本的小说题名来看,均题为《水浒后传》而并无题“后水浒”或“后水浒传”者。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泛指《水浒传》续书时以“后水浒传”或“水浒后传”皆可,但在细称水浒续书时还应注意到名有所指,因为“水浒后传”与“后水浒传”分指二书,称《后水浒传》显然己指向了“青莲室主人”所撰之水浒续书。刘廷矶于此有着较为清醒地认识“如前《水浒》一书,后《水浒》则二书:一为李俊立国海岛……一为宋江转世杨么、卢俊义转世王魔……”
《水浒后传》的主题。诸多研究中,肯定了《水浒后传》延续了《水浒传》中的农民起义式的反抗斗争。显现当时社会的两大矛盾:人民与朝廷的矛盾;人民与金朝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现状和人民疾苦。肯定了李俊、阮小七等“我虽不负朝廷,也绝不让朝廷负我”的行动。即主张“忠”是有条件的。作者在《〈水浒后传〉原序》中,对宋江的愚忠进行了指责,把肃清乱臣贼子当作忠君的前提条件。在谈及以挽回宋室作为忠君条件的时候,还得联系续书的结局来作具体分析。李俊海外建国与其说是逃避现实,不如说是在明末清初那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者希望缓和阶级矛盾以对付异族统治者的一种思想表现。
诸多研究认为《水浒后传》的艺术特色是《水浒》续书中最好的。具体的小说叙事结构之技与“天人之道”结合,营构成整体结构。前半部分大体以朝廷“收管甘结”梁山旧党贯穿,后半部分则是在民族冲突线中铺展。与《左传》相比,虽略有逊色,但也有几个任务比较出色。作者善于在语言行动中展示人物性格。如乐和。文中善于采用对比、烘托、渲染等方法塑造人物性格。作品还有意识的弥补了《水浒传》中拉杂凑迫人物上山的弊端,使重新聚义的人物有一个明确的理由。典雅清新的语言是小说审美趣味文人化的有力表征。叙事性语言中大量融入抒情性、描写性、说理性语言,使叙事性与抒情性、描写性、说理性相结合。
《水浒后传》的影响。京剧《打渔杀家》、《讨鱼税》由此书情节改编,阮小七易名肖恩与女桂英为反抗豪强恶霸丁自燮,愤而杀其全家,流落江湖。是京剧保留的优秀剧目之一;汉剧、蒲剧、闽剧、粤剧、晋剧、河北梆子等都有相关类同剧目。
参考文献
1 马蹄疾辑录 水浒资料汇编[C]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1977年
2 水浒研究资料[C] 南京大学中文系资料室 1980年
3 胡适著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 上海书店 1980年
4 水浒》研究论著目录索引(1903-1981.5)[M] 湖北文学学会 《水浒》研究会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 1981年
5 朱一玄、刘毓忱编 水浒传资料汇编[C]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年
6 杨志平著 陈忱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