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罗兰·巴特以及现代人只不过是从各自的不同角度对尼采的“上帝之死”进行的再推进罢了!
参考文献
1 尼采.快乐的科学[M].余鸿荣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
2 尼采.瞧!这个人:尼采自传[M].黄敬甫,李柳明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3 尼采.查拉图斯待拉如是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36~147.
5 歇尔·福柯.词与物[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404.
6 海德格尔.尼采的话“上帝死了[J].载于《林中树》, 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 莫伟民.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J].《哲学研究》,1994年第3期.
8 罗兰·巴特.作者之死[A].赵毅衡译.符号学文学论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507,511.
10 彭亮.“作者之死”之后[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2 梁晓萍.《关于“读者之死”的几点思考》[J].《当代文坛》,2007第6期.
13 刘朝谦.“读者之死”所指为何[J].《当代文坛》,2006年6期.
14 王超.从“作者之死”到“读者之死”—论话语分析的权利增值与边际约束[J].《文艺评论》,2007第5期.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