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诗歌《致橡树》与 “When You Are Old”中的爱情观-论文网

时间:2013-10-30  作者:徐赟,明芳
高大伟岸的“橡树”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挺拔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摒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这既继承了古代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中用“高大”来象征男性,用“花朵”来象征女性这一传统,又创造性的发扬了这一传统,用整体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那就是树与树的比邻并肩。

有着“象征主义巨匠”之称的叶芝认为,象征是“最伟大的力量”(Yeats1980:49),能表达“某种看不见的本质”,是“精神火焰的透明灯罩”。④在《Whenyouareold》一诗中,他用“pilgrimsoul”来指代毛德·冈所追求的民族独立运动事业;用“theglowingbars”来表示自己对待爱情的信念;“uponthemountains”和“amidacrowdofstars”表示爱情并没有烟消云散,销声匿迹,而是在“头顶的山上”,“在一群星星之间”,隐藏了自己,低调而又永恒。

3、情感基调、视角和风格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握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善于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整首诗充满一种自信、力量、积极向上的情感。

叶芝是痛苦而高贵的诗性灵魂的象征,诗最后一节中“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哀婉的气氛蔓延开来,平淡的语调中蕴涵着一种无奈。诗里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甜言蜜语、柔情似水,没有海誓山盟,只是心平气和地描述了情人老了的情景。诗人却用那略带悲哀的语调,诉说着不可挽回的爱情。无人能够理解他心底的悲哀,因为当他的恋人开始明白他的心时,她已经老了,诗人自己也老了。王佐良先生曾评论叶芝初期的诗作风格“朦胧、甜美而略带忧郁,充满了美丽的词藻。”⑤在此诗中,其“朦胧”和“忧郁”可见一斑。

此外,在视角方面,《致橡树》运用第一、二人称,仿佛是在面对面的交流;而《Whenyouareold》较为明显的是第二人称,用“oneman”来指代诗人自己,将款款深情向情人娓娓道来。

4、爱情观上的相同处

对于诗人舒婷,她所认为的“伟大的爱情”植根于平等:“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很明显,这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爱情观。互相独立、平等,但又心灵相通;相互尊重、荣辱与共,男有阳刚之气、女有阴柔之美,同甘共苦,忠贞不谕,心心相印。“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此句揭示了真爱的内涵,它超越一切外在的、表面的、物质的东西,上升到一种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层面的交流。

在叶芝的诗中,那些庸俗的人们同样爱慕着她,为她的外表,为她的年轻美丽——他们怀着假意,或者怀着真心去爱。但是,诗人的爱不是这样,诗人不仅爱情人欢欣时的甜美容颜,同样爱情人衰老时的悲伤,更爱着情人那朝圣者的灵魂。诗人的爱不会因为爱情的艰辛而有任何的却步,诗人的爱不会因为情人的衰老而有任何的褪色,反而历久弥新,磨难越多爱愈弥笃。诗人的爱也因此有着朝圣者的忠诚和圣洁。

撇开舒婷诗中的女性平等意识不谈,两位诗人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坚贞不移的爱情的向往,认为永恒的爱情与外表、财富、地位这些物质的东西无关,而是取决于其内在的品质与个性,以及理想信念的志同道合。

三、现实的意义

诗歌之所以经典,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们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这些美丽的文字成为了文化中的积累和沉淀,给一代代人精神的补给。两位中西方的不同性别的诗人对爱情的感悟理解如此相似,说明了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共同看法。在两位诗人的眼中,真正的爱情是欣赏对方的内在美,包括很多的方面:品格、个性、涵养、理想等等;它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志同道合的见证;真正的爱情或许平凡但绝不庸俗。在当今飞速发展、信息如洪流的社会中,在形形色色的爱情观前,还有多少人留存着最初的真挚?也许重新拾起这些经典的作品,细细品味会让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英文观止》[M].北京:兴国图书出版社2006:337
2 王丽.《新讲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24
3 Yeats,W.B. Autobiographies [C]. london:Macmillan,1955:123
4 Yeats, William Butler. Essays and Interductions [C].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0:116
5 王佐良,霍斯曼·叶芝·艾略特[J].读书,1987(4):75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试论路遥笔下的当代青年形象_艺术个性-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诗经》战争诗的主题类型及其情感特质_民族心理-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