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哈利波特》翻译中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_奈达

时间:2012-07-18  作者:雷宇
【译文】她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人,有着深红色的头发,她的眼睛—— 她的眼睛长得和我一模一样,哈利想道。(第一册,第128页).

这里描述的是哈利在厄里斯魔镜中看到了自己的母亲,为了避免重复,第二句中的“she”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被省略,但是译文对于“edging a little closer to the glass”的漏译确是一处败笔。既然形式和意义很难同时保留,为了使句子更加自然流畅,富有逻辑性,更接近于接受者语言奈达,对于形式的稍加改动是可以接受的。典型的例子就是:

The Dursleys had everythingthey wanted,but theyalso had a secret,and their greatest fear was that somebody would discover it. (HP1: 1)

【译文】德思礼一家什么都不缺,但他们拥有一个秘密,他们最害怕的就是这秘密会被人发现。(第一册,第1页)

这里“什么都有”被“什么都不缺”所替换,一个表达肯定意义的词被双重否定“不缺”所代替,强调德思礼一家生活优越富足,没有任何可担心的。另外,词汇的替换在词汇和从句顺序的翻译中也时有出现。

He’d lived with the Dursleys almost tenyears, as long as he could remember, ever since he’d been a baby and hisparents had died in the car accident. (HP1: 22)

【译文】他还是个婴儿时,他的父母死于车祸。他记得,从那时起到现在,他已经在弗农姨夫家生活了近十年了,那是十年苦难的生活中国论文下载中心。(第一册,第17页)

中文译本重新安排了句子组成的顺序。汉语句子呈现出竹子状的结构,一小节一小节块状词汇团一个摞一个,各个词团意思相接共同构成了整个句子的意思。而英语的句子更像树状结构,很多的从句就像树的枝干,一个主枝干可能有若干个小枝丫组成,所以要想理解英语句子的含义,就要把嵌套的一个个从句意思弄清楚。重新组织后译出的文本更趋向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4.总结

翻译的主要矛盾主要是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矛盾。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心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氛围,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他坚持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进行交际。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是翻译的两种导向,是对翻译发展的重大突破,特别体现在圣经的翻译中。奈达并不认为形式对等要劣于动态对等(Ma Huijuan, 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Theory, 2007: 94),因为“对于译作的评价取决于很多其他方面,包括读者类型奈达,翻译的目的,文本信息的实质以及所存在的社会语言学压力” ( Nida,1964: 191)。

形式对等更加以文本为导向,而动态对等更加倾向于接受者反应。有人认为,功能对等翻译是一种不太准确的翻译,因为它从形式上背离原文,可是要正确判断准确的含义,就必须以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对所接受的信息能否做出基本一致的反应为基础。奈达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征,不要一碰到困难就想自己创造语言,而要尽可能的挖掘接受语的表达潜力,因此译文应当尽量使用译文接受者喜闻乐见的,符合接受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1999)哈利波特中译本的成功应该得益于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应用。例如,当哈利的玛吉姨妈被魔法吹成气球大么大飘起来时,哈利大喊,“She deserved what she got (他是自作自受)”(HP2, Chapter2)。又如,当赫敏取笑罗恩头脑简单时说,“Just because you've got the emotional range of a teaspoon doesn't meanwe all have (你自己只一茶匙的感情,并不代表人人都这样)”(HP5,Chapter21)。在中译本中,反复出现的幽默对话以及有中国特色词汇的使用都使《哈利波特》的中译本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J. K. Rowling, Harry Potter (1-7), Bloomsbury Publishing, 1997-2007.
[2]Liu Jianxin, On the Translation of Harry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in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2007.
[3]Ma Huijuan, 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Theor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2007.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199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呼兰河传》的乡村图景_文本细读
下一篇论文:《哈姆雷特》中的喜剧性因素_莎士比亚悲剧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