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曰孤证。曰书证过迟。曰释义欠妥。曰义项残缺。曰词语失收。曰行文失于缜密。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孤证,书证过迟,释义欠妥,义项残缺,词语失收,行文失于缜密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国家“七·五”规划重点图书。全书正文12卷,共收单字2.27万,复词37.5万,约5000万字,由千余位学者专家,历时十八载编纂而成,可谓卷帙浩繁。其力求释义扼要准确,义项精当齐全,书证丰富饱满,且所引书证大都对照善本详加复核,涉及经部史部、诸子百家、古今文人别集、戏曲小说、笔记杂著、宗教经典、科技著作、学术专著、近现代报章杂志乃至方志、碑刻、出土资料等,弥足珍贵,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之一。近来笔者检阅乐舞类相关资料时,发现是书在语源上溯、词义诠释、书证引用、词语收列等方面,还有一些可以商讨的地方,故不揣浅陋,试为之勘误,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一曰孤证
孤证无援故不立,是为“孤立无援”。郭沫若先生在其《史学论集·论古代社会》中曾说过:“孤证单行,难以置信。”《大词典》在此方面,稍存瑕疵。
三尺桐(第一册186页,右):指琴。古琴身多以桐木制成。 引唯一书证宋·苏轼 《戴道士得四字代作》诗:“赖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
查阅者初见此条目,很容易想当然尔,认为其是三尺长之桐木,不具有一定知识积累的人很难将其与琴联系起来,况且苏试的诗句表意也不甚清楚词语失收,查来终究有些疑惑。《大词典》应多多举证。宋·黄庭坚《次韵孔著作早行》:“尘埃好在三尺桐,不疑万世期子野。”又《次孔四韵寄怀元翁兄弟并致问毅甫》:“身有三尺桐,爨下得余烬。”(《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05页,第890页)均有提到“三尺桐”,可见此词很常见,毫无孤证出现之理由。
《大词典》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纂原则,集古今汉语语词之大成。一些生僻的语词义项均收罗其中,如:
爨桐(第七册323页,左)词下收二义项分别是“焚烧桐木为炊”和“焦尾琴”,二者对于我们来说,均比较陌生。但是《大词典》在义项一“焚烧桐木为炊”下,论述非常详细。而义项二“焦尾琴”下却只引了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十:“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不独柯亭、爨桐也。”颇有厚此薄彼之嫌。唐·刘得仁《夏日感怀寄所知》:“中郎今远在,谁识爨桐音。”(《全唐诗·卷五四四·刘得仁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343页)又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温庭筠》,:“(温庭筠)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何必爨桐与柯亭也。’”(《唐才子传》,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两者均有著录,可见此义之常见。
危柱(第二册523页,左)指琴。引书证《文选·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诗》:“殷勤诉危柱,慷慨命促管。”李善注:“危柱,谓琴也。”
此孤证实不必要,宋﹒黄庭坚诗中就有多处提及。其《定交诗效鲍明远体呈晁无咎》:“危柱无安弦,野水自盈科。”及《再作答徐天隐》:“危柱鸣哀筝,知音初见求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87页,第1051页)均可证。二曰书证过迟
词之发展必有一源,关乎本义及当时生活风貌,关乎词义之演变规律,辞书编纂者应多多考竟源流。王念孙言:“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2)因此,引用书证时当侧重概念之关联。
七弦琴(第一册156页,右):亦作“ 七絃琴 ”。古琴的一种。有七根弦。
举《宋史》、《警世通言》以及曹禺 《北京人》中相关材料作书证。虽古今兼收,却溯未及源,何故?原来“七弦琴”另有别称“七丝琴”、“七条弦”、“七条丝”等,在唐·韩偓《赠湖南李思齐处士》诗中便有记述:“两板船头浊酒壶,七丝琴畔白髭须。”(《韩偓诗注·卷二》,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词语失收,第227页)又如唐·方干《听段处士弹琴》诗:“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全唐诗·卷六百五十一·方干四》,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530页)此条之所以书证推迟,即失诸过拘于形体。
三尺枯桐(第一册186页,右):三尺桐。唯一书证乃引自清·程先贞《听张八娘弹琴》诗:“三尺枯桐七缕丝,开囊自拂秋云帕。”
查阅古籍,不难发现早于斯之书证颇多,宋·吕本中《曹南寄亲书》:“三尺枯桐取煨烬,断弦遗谱有知音。”又《会稽初秋四首》之四:“三尺枯桐无旧谱,始知三叹有遗音。”(《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98页,第18178页)此条目不仅书证迟,而且孤证,《大词典》编纂者过于马虎了。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以下词条中。
弦徽(第四册112页,右):琴弦与琴徽。借指丝弦乐器。引书证朱自清《中国歌谣·歌谣释名》:“仓猝而作,立付弦徽者,仍与徒歌相仿。”
其实宋·陈必复《游前溪西庵》诗中已有“琴徽”一词:“道人差不俗,洗耳听弦徽。”(清·曹庭栋《宋百家诗存·卷二十八·山居存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09页)与《大词典》所引书证均指向丝弦乐器之义,然其本义即琴弦与琴徽之义却不甚了了,实际上关于此义,《晋书·隐逸传·陶潜》中早有记录:“性不解音,而蓄无弦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43页)《大词典》此例顾此失彼。
弦柱(第四册111页,左):谓乐器绾丝之柱。举书证《魏书·李彪传》:“假有新进时贤制作于此者,恐闺门既异,出入生疑,弦柱既易,善者或谬。”
辞书之为用。旨在答疑解惑,如若所举书证反比词条生冷不可辨,那便成了掉书袋,扭曲了辞书的作用。上举书证便有此之嫌。何况其还为孤证,而且并非该词条首证。编纂者以此举证“弦柱”,笔者实难明白其意。据查,东汉·王充《论衡》中便有此词:“夫天之见刑赏之误,犹瑟师之睹弦柱之非也。”(《论衡注释·谴告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29页)清晰明白,由“瑟师”便知“弦柱”之属了。
三曰释义欠妥
辞书之释文必以严密、准确、恰到好处,无使太过,亦无使不及为本。循名责实,依物稽名,条目确立、义项解释词语失收,均需格外慎重,仔细推敲。
槃操(第四册1216页,左):琴曲名。书证《孔子家语·困誓》:“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犨鸣犊及舜华……遂还,息于邹,作《槃操》以哀之。” 王肃注:“槃操,琴曲名也。”一本作“槃琴”。然查阅《永乐琴书集成》卷五《琴式补遗·槃琴》,所引相同,但其认为槃琴乃是琴名,并非琴曲名。因此,笔者认为尽管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考证到底谁对谁错,但是在编纂辞书时仍应将其注明。
清徵(第五册1330页,左)《大词典》表述如下:清澄的徵音。徵,五音之一。《韩非子·十过》:“师旷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闻乎?’”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二》:“且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故古人名琴,或谓之清徵,或谓之清角。”明·夏完淳《九哀·临清流》:“期美人兮江干,奏清徵兮玉栏。”从字面意思来说,清徵的确指的是清澄的徵音。但是释文后书证所表示的意思似乎并不如此,它们更多的指的是琴,沈括所说“故古人名琴,或谓之清徵,或谓之清角”即是此意。因此,笔者认为在释文中还应注明其亦借作古琴的代称别号。
四曰义项残缺
仔细查阅过《大词典》的人,便不难发现编纂者力求完备的美好追求,其书证不只局限于古籍,近现代许多著作均被引用。许多生涩冷僻的条目义项也常在《大词典》中有一席之地。其不愧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词典。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其他许多因素,《大词典》中一些条目下仍有义项残缺的问题。
夫子(第二册1455页,右)词头下开列七个义项,不可谓少:1.古代对男子的敬称。2.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因以特指孔子。3.后世亦沿称老师为夫子会计毕业论文范文。4.明代亦用为门生对座主的尊称。5.对学者的称呼。6.称丈夫。7.伕子。旧指挑夫,脚夫等。
然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乐十·卷一百三十七·夫子琴》中有记述:“自古善琴者八十余家,一十八样,究之雅度,不过伏羲、大舜、夫子、灵关、灵和五等而已。余皆求意新状奇,终乖古制,君子不贵也。”(《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16页)可见“夫子”条下应加上一义项为古名琴之一。此项虽少见,但不可否认其存在的价值,收入也是《大词典》完备之必需。
冰清(第二册395页,左)通常指的是形容词。《大词典》所收两义项便均为形容词。1.比喻德行高洁。2.形容诗句清新。和“夫子”一样,其实“冰清”也曾是古琴名。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中有章节描述该琴,《渑水燕谈录·卷八·事志》:“钱塘沈振蓄一琴,名冰清,腹有晋陵子铭云:‘卓哉斯器,乐惟至正。音清韵古,月澄风劲。三余神爽,泛绝机静。雪夜敲冰,霜天击磬。阴阳潜感,否臧前镜。人其审之,岂独知政。’”(《渑水燕谈录》词语失收,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4页)
从以上两例中,我们也看到了大舜(第二册1378页,左)等词条所缺的义项,可见其除了是对舜的尊称外,还是一古琴名。
很显然,汉语词语的意义是繁复的,许多我们看似熟知的字词,往往会成为我们的盲点。如:荔枝(第九册397页,右)1、果树名。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2.菊名。这个义项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就已经比较陌生了。但实际上“荔枝”还有一义:琴之一种。琴材为荔枝木,因称。唐时始见,即见录载。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乐十·卷一百三十七》:“荔枝:荔枝性坚之直,色正而音切,生于南闽,以芳实美味闻,裁之为琴,非古也。侍御史尉迟君与长乐冯端始为之,冯宿述之。”(《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16页)再如雁(第十一册803页,左)除是候鸟名外,它也指鹅。另外,由于雁为候鸟,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回南方,因以形容流动无定,也将雁代指秋季。作为唐宋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雁还指书信。雁字头下第六个义项是“赝”的古字。假;假的。此外它还通“颜”。喻前端。洋洋洒洒一大篇,已是十分齐全。然苏试曾有一首《点绛唇》,其中写到:“筝声远,鬓云吹乱,愁入参差雁。”(《苏东坡全集·苏东坡词集卷》,珠海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可见此处雁即筝雁,《大词典》脱漏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