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图书情报

浅谈文献传播的途径

时间:2016-03-04  作者:雷丽莎

摘要文献需要通过各种传播途径来达到传播效果,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将文献传播分为人际传播、组织机构传播途径和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等三个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文献传播途径的简单分析,以及对三个主要传播途径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读者选择文献信息传播的最优途径。
论文关键词:文献传播,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组织机构传播,人际传播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一般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献传播也主要是通过人际传播,通过组织机构传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等途径实现。

1文献的大众传播媒介传播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传播功能是大众传播媒介所具有的五项基本功能之一,大众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

1.1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

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

报纸售价低廉,具有发行量大、受众面大的特点。文献通过报纸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两个:1、文献在报纸副刊连载,传播文献内容。如金庸的早期作品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神雕侠侣》和《雪山飞狐》都诞生在金庸在香港自办的报纸——《明报》的副刊上。2、报纸开设特定版面,专门向读者推介文献。如本地《大河报》的《一周书情》专刊,上海《星期日新闻晨报》的占了五个版面的《开卷间》等,采用书摘、书评的方式,迎合着社会热点,推介新近出版的文献和应时的各种文献。如《文汇读书周报》,“为配合中国首次载人航天成功的重大新闻,该报及时在《新书坊》的三个整版刊发了几乎所有的航天新书摘,其中有《太空第三极》、《飞天梦圆:来自中国航天工程的内部报告》、《放飞神舟》、《中国航天员记实》”等书摘,再如,应和历史人物宋美龄去世的事件,《开卷间》版立即以《焦点》栏目介绍了《宋美龄画传》、《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百年宋美龄》、《宋美龄大传》(上下)、《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宋美龄》等。

杂志与报纸相比,售价相对较高,对受众的要求较高,所以发行量相对较小,受众面相对较窄,但是杂志在传播文献方面有着报纸和其他传播途径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那就是,杂志保存周期长,可供反复翻阅;杂志出版周期长,采集到的信息更为集中;还有一点与报纸相同,就是拥有固定的受众群。杂志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文献传播的一个有利途径。杂志传播文献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与报纸相同,在杂志中开设读书栏目,发表书摘、书评借以传播文献,这种现象比较普通。一种是专门的书评杂志,定期地推介评价新书。如《纽约书评》杂志。杂志书评人对重要书籍做出讨论,对一本新书进行评论。这些评论和讨论直接影响着书籍的销路,而销路决定着一本书能够被传播的范围。杂志的影响力越大,文献传播的过程越顺畅。

1.2电子类大众媒介

电子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广播和电视。与印刷类传播媒介相似,广播和电视也是开设相关栏目,推介评论书籍文献,广播类的如北京故事广播的《读书俱乐部栏目》,电视类的如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及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等。但与印刷类媒介有所不同的是,广播电视对受众的要求比较低,报纸杂志要求受众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广播电视则使用声音、画面来争取注意力,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其次,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报纸的辐射范围一般局限于一省一地,而广播电视所受的限制相对较小。第三,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会使传播效果事半功倍。如果观众喜爱并信任主持人,便会把主持人奉为“意见领袖”,那么主持人发表的评论会被其观众接受和推崇。以美国的奥普拉·温弗雷为例,凡是经过她在其《奥普拉书友会》栏目中所推荐的图书,都能比平时多卖50-75万本。这三点对于文献的传播是大有裨益的。

1.3文献通过网络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文献传播的有力途径。各种类型的纸质文献,通过相应的技术可以被电子化,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网络传播的优点在于:1、互联网的使用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据CNNIC今日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已突破3亿,手机上网用户达到1.55亿,占网民总数的46%。2、互联网是全球性的,文献通过互联网可以被迅速、广泛地传播。3、在互联网中,传播者可以使任何人或机构,传播的对象也可以是任何人,文献传播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较高。

2 文献的组织机构传播

组织机构是把人力、物力和智力等按一定的形式和结构,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任务或利益有秩序有成效地组合起来而开展活动的社会单位。所谓文献的组织机构传播,是指某个组织机构凭借组织系统的力量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文献传播活动。图书馆、群众团体等组织机构,是文献传播的有利途径。

2.1图书馆

图书馆是文献传播的中介机构,中介性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传递文献信息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IFLA/FAIFE在 1999年3月24日《关于图书馆和知识自由权的声明》中指出,“图书馆是获取信息及交流思想的场所,并应起到学习知识、启迪思想和发展文化的纽带作用。图书馆有责任保证和推动知识传播和智能活动。为此,图书馆采集和收藏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料。”

图书馆的藏书流通,使图书馆的文献传播活动,具备了可循环性的特征。文献可被反复使用,多次传播,而且在文献的使用过程中可以产生人际传播。以高校图书馆为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主要是在校师生,日常交往频繁。文献垂直从图书馆传播到用户之后,很容易衍生出用户间的横向传播。用户间的交流促使用户对图书馆做出反馈,用户产生馆际互借的要求,从而促成文献的馆际传播。

2.2其他组织机构

再如各种群众团体,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正式组织,行业协会、学会、基金会、志愿组织等民间组织;其他组织机构包括各种企业组织,军事组织,教育组织(学校或培训机构),宗教组织,科研院所等,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文献信息的交流和存储,发挥着文献传播途径的功能。

3 文献的人际传播

文献的人际传播指的是文献通过两者或两者以上当面进行的点对点的传播,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点对点的传播。文献的人际传播一般分为以下两种:

1、赠送。作者将自己的手稿或者刊行的作品赠送给亲朋好友,这是文献的人际传播的一条途径。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好诗就读给老妪听,这是当面进行的点对点的文献传播,而他的目的是要看老妪是否能听懂,老妪的懂与不懂是对白居易的传播行为的反馈,这种反馈直接、迅捷,人际传播的优点也在于此。但是只凭作者一人,财力精力有限,这个传播途径的辐射面很窄。此外,第三方购买文献赠送给亲朋好友也是一条传播途径,但通过这条途径进行的文献传播范围更小,一般只针对单个人。

2、交换。文献阅读者之间互相交换自己拥有的文献,形成一张小型传播网。这种传播有可能是面对面的,也有可能借助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

文献的人际传播在生活中很普遍,而且简单易行,成本较低,但人际传播的辐射面一般情况下是较窄的。

文献传播所流经的途径经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可以交叉的。要达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传播效果,除了文献内容本身的魅力,还需要各种传播机构优化组合。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东莞市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制度建设思考
下一篇论文:图书治疗与灾后心理重建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图书情报
    无相关信息
最新图书情报
读者推荐的图书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