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图书情报

图书治疗与灾后心理重建

时间:2016-03-14  作者:杨筱月

摘要:经历灾难的人们会遭遇心理的创伤,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和重建。心理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靠一两次心理辅导来解决。在我国现有经过训练的心理学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图书治疗是灾后心理重建的有效方法,科学地开展图书治疗,对于帮助灾后的人们尽快拥有健康的心灵,有着独特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心理创伤,心理重建,阅读治疗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遭遇天灾人祸是不可避免的。经历灾难之后,面对物质财产的损失、亲人的失离、既成生活秩序的破坏和未来生存的不确定性,人们可能会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心理学家指出,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而使其感到难以解决和难以把握时,思想的压力就会日益增大,内心的紧张就会持续加剧,正常的生活将无法继续,生命的平衡将难以保持,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与失控的危机状态,即创伤后应急障碍。灾难的刺激不仅在当时使一些人产生害怕、悲观、无助、易怒、失望等情绪,并出现疲倦、失眠、做恶梦、心神不宁、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如果干预不及时,灾难造成的各种心理阴影会伴随受害者长时间甚至终生,严重者还会自杀,从而造成许多次生性社会问题。从现实来看,灾难后往往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无论是我国的7.28唐山大地震(1976年)、美国的9.11事件(2001年)、“卡特里那”飓风(2005年)、东南亚的印度洋大海啸(2004年),还是最近的我国5.12汶川大地震(2008年),在每一次灾难之后,痛苦都会普遍的在幸存者的心灵深处久久挥之不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品认为,遭受这种心理创伤者可能出现长期的如抑郁、焦虑、自责、内疚、愤怒等心理反应。虽然这种创伤大多数人都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可以恢复,但有的人则可能视其为终身难忘的恐怖经历,可能长期在痛苦中难以自拔,并最终酿成精神疾病”。[1]一对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儿女的夫妇,尽管已过去了很多年,但在每年的7月28日前后,都感觉如万箭穿心般的痛苦,那几天里,他们不看电视和报纸,不听广播,不愿触及任何与7.28地震有关的信息。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每到7.28,我们都要大病一场!”虽然灾难对人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不为人注意,但对于灾难特别是重大灾难之后并发的心理创伤,无论对幸存者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有不可忽视的危害,所以经历灾难的人们都需要心理的干预和治疗。

二、图书治疗的特点及其在灾后心理重建中的作用

对灾难造成的心理创伤,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心理的社会干预已成为许多国家灾害救援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灾害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干预的意义就在于指导受灾者进行充分的心理重建。所谓心理重建,台大心理学系教授吴英璋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意义赋予历程。即必须有一种个人打心底不怀疑的回答,一种个人的受难的意义,需要被建立起来用以重新建构被打乱了的断裂的生命经验。

心理重建即心理状态的恢复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分为社会救助和灾民自助两个阶段。在灾后心理重建的初期即第一阶段,需要社会有组织的、集中的、专业人员的干预、指导、救助,以达到对心理创伤的迅速止痛效果。但心理问题不能靠短时间的辅导解决,广州市白云区的心理医院心理教授沈家宏表示,灾难后人们的心理重建期起码8年。同时,由于我国现有的经过训练的心理学专业人士严重不足,截止到2006年底,只有1.9万名左右。[2]所以灾后心理重建的后期即第二阶段,就可以采用“图书治疗”即通过阅读图书来争取心理的自助与自救,通过自己阅读图书来解决自己心理的问题。而心理医生也发现,读书的确可以对灾后心理障碍产生良好的治疗作用。

“图书治疗”源于希腊语“Bibliotherapy”,中文文献中又被译作阅读治疗、读书治疗、阅读疗法或图书疗法等。《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第三版对阅读治疗有2条释义,即有选择的读物辅助医学和精神病学的治疗;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3]在20世纪20年代,图书的精神治疗作用首先受到美国精神病学专家的推崇。美国医学专家高尔特说:“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贮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阅读疗法可以用于精神和情绪引发的疾病,如抑郁、焦虑、恐慌、偏执,以及心理失调、机能失调、心动过速、夜尿症、阅读障碍、手术应激反应等,也包括对部分生理疾病的辅助治疗,还可以用于生理残疾病、慢性疾病、情绪问题、人格障碍等的辅助治疗。即向着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前进。这些作用与灾后心理重建是具有共通性的,能够起到止怒泄愤、激情励志、调整观念、增长见识和解除困惑之功效。

“图书治疗”具有适用于灾后心理重建的鲜明特点。首先,在治疗方式上,相对于一般心理辅导的外显性、公开性、外压式等特点,图书治疗则属内隐性、保护性、诱发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能有效发挥转移、暗示、升华和投射作用。这符合创伤后的人们相对闭锁、独立自主的心理特点,能够充分挖掘他们自我教育的潜力。其次,在具体实施上,图书治疗具有灵活性强、适应性广、简便易行、社会成本低、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和优势,是非常适应于群众性的、长期的、自助的心理恢复的有效方法,最后,从使用的工具来看,图书治疗使用的工具是图书,质量上乘的书籍,其优美的描写,生动的情节,风趣的文字,会对读者的精神产生微妙的影响,从而使人荡涤心胸,消除烦闷,解开忧郁,忘却痛苦,堪称无声的“心理辅导医生”和无形的“良药”。上述特点决定了“图书治疗”在灾后心理重建过程中起着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图书治疗在灾后心理重建中的实施

图书治疗虽然适用于灾后的心理重建,特别是自助时期的心理恢复,其作用也是勿容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自发地完成和实现,而需要社会进行一定的引导和组织。

第一,做好图书治疗的宣传工作。在灾区大力展开图书疗法的宣传教育,组织图书疗法讲座,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定期宣传报道阅读疗法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如利用板报、橱窗、网络来宣传图书疗法。让灾区人们对个人心理产生自我意识,认识到图书治疗对于个人心理重建的意义,从而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自觉进行自助康复。

第二,做好图书的筛选、分类和推荐工作,向灾难区提供有益的图书。

良好的图书能给人精神以良好的刺激。图书根据主题内容可分为与情志相对应的怒、喜、思、忧、恐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图书,对不同的心理刺激的治疗效果是有差别的,读者选择的图书,其传达给读者的情感如果恰好减弱或抵消了郁藏于读者心中的不利身心健康的情感,那么读者的病情就会缓解、减轻直至消失。比如阅读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我们会不难获得这样一种生命理念:越是面临死亡,越要珍惜美好人生。正是这种“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才造就了一种崭新的人类精神。阅读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和《病隙碎笔》,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和《绝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走出黑暗》等,可以肯定,残障作家本人现身说法和他的作品中宣扬的不断超越自我的思想,对灾难中致残的人来说,其疗伤作用是深刻直接而有效的。可以帮助其建立和巩固战胜身体和心灵上疾病的信心;排遣由于灾难后遗症产生的消沉或焦虑,从而达到心理的康复。但是,灾后遭受心理创伤的人不一定都有分辨图书类型的能力,因而无法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障碍的图书进行治疗。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谈文献传播的途径
下一篇论文:基于Web的图书馆随书光盘系统下的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图书情报
    无相关信息
最新图书情报
读者推荐的图书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