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图书馆如果缺乏一套可行性较强的编目细则,编目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就无章可循,各行其道的后果就是编目数据前后不一致、不统一。比如在分类法复分表的使用上如果不作出具体的规定,会出现标引工作的人为性;丛书和多卷书是分散著录还是集中著录如果没有规定,会出现著录工作的随意性等。再者,图书馆的工作是有继承性的,只有前期工作做得好,后来的接替者的工作才会顺利进行,不然各自为政,势必影响编目质量,造成书目数据的不一致、不统一。
7.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
高质量的书目数据库,是每个馆都在追求的目标。每个馆都在强调提高编目质量,但那只是属于单方面的质量要求,缺乏了必要的约束机制,要高质量地完成编目工作,仍然是很难保证的。因为图书馆的每位工作人员在新的时期都会承担新的工作任务,尤其是编目部门大都实行量化管理制,工作人员都忙于新的工作任务,追求速度,忽视质量的现象就难以避免。因此没有硬性的制度约束,确实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就难以得到处理和维护,长此以往,书目数据库存在的质量问题会出现只增不减的状况。
二,完善编目工作的措施
通过对影响编目工作诸多障碍因素的分析,不难看出,一个馆编目数据质量的如果不高,既有著录标准不规范的的客观原因,也有图书馆管理机制不善的问题,更有编目员自身的内在因素,下面就对这些有碍于编目数据质量控制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解决之道:
1、编目标准化、统一化
尽管CNMARC向全国各类图书馆提供了编制中文书目数据的统一标准和较为规范的参考依据,并且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国内外书目信息的交换与共享,然而由于我国著录标准发展的滞后,跟著录标准规范化还有一定的距离,要缩短这之间的差距,需要图书馆权威界的介入,有待于业内人士共同研究和开发,也要靠我们去呼吁、去推动,去影响。可喜的是,2006年4月在武汉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上,有不少代表提出制定《中国图书馆编目工作原则声明(草案)》的意见。只有编目标准化、统一化,编目员在处理编目细节上才容易界定,不出差错,才能完善CNMARC数据,确保书目数据库的数据质量,进而为实现信息网络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编目数据库的建设
书目数据质量的如何,直接影响一个馆的形象,甚至可以说,书目质量是一个馆编目水平和管理水平综合能力的反映。因此一个馆的进取心还可以体现在对书目数据的建设上,馆领导首先要重视书目数据库的建设。
(1)认真选派编目员
CNMARC格式的著录对编目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编目员除了要有过硬的思想素质,还需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不仅要熟悉CNMARC格式的著录规则和标准,熟悉本馆的藏书特点和编目细则,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且还需要具备分析综合处理文献的能力。
(2)制定适合本馆的编目细则
每个馆都需要在严格把握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合本馆藏书特点的编目细则。因为,任何一个馆的任何一名编目员都可能遇到过一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界定的问题,分类法和编目规则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这时,本馆的编目细则就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复分表的使用方面;丛书和多卷书的分散还是集中著录方面都应该做出适合本馆馆情的规定,来减少编目员的随意性,进而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统一化的程度。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再出现新的难以定夺的情况,这时就可以集中本馆馆员的智慧,找到较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的同时,及时补充编目细则,为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依据。
(3)建立质量审核制度
图书馆除了选派优秀的编目员,采取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在量化管理上要采取以人为本、区别对待、整体协调的原则,还需要在全面质量管理上制定必要约束机制,比如建立编目质量审核制度。质量审核制度是图书馆通过审校环节对图书编目工作质量实施控制的一种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编目工作人员对著录数据的自校,互校和总校等多方面的管理。一名编目员,无论他的工作态度如何严谨,编目经验怎样丰富,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多么熟悉,都难以做到每条数据万无一失,毫无漏错,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审核是保证书目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质量审核制度的目的就是将质量的隐患消除在每条记录的形成过程中,尽可能在数据传到中央库之前,做到准确无误。所以除了自校、互校以外,还很有必要选派综合素质过硬的专门的人员对编目的数据进行总审核和把关。要想切实提高书目数据的质量,审核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严格的审核制度不仅是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还是质量控制的表现形式。
(4)建立信息反馈制度
信息反馈制度是图书馆利用读者反馈信息对正在流通的图书编目数据质量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地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读者发现数据质量问题、相关工作人员收集整理信息、反馈数据质量问题的管理以及编目员针对反馈信息修正编目数据等多方面的管理。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