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内容,与语境紧密相联。本文选择婚恋交友电视节目这一具体语境对性别语言进行研究,以《非诚勿扰》中的话语为语料,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从语音、词汇、句法、会话模式、副语言多层面来分析婚恋交友节目中的性别语言。旨在弥补以往关于性别差异研究缺乏具体语境研究的缺憾,证实和补充以往性别语言的研究成果,发现新时代背景下和具体语境中性别语言的创新点,并剖析其存在的深层次原因,预测婚恋交友电视节目新的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性别语言,婚恋交友电视节目,《非诚勿扰》
1.引言
性别语言业已成为语言研究领域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变量。性别语言即为男性和女性所使用的具有性别特征的语言,以及某一语言中用来区别男性和女性的语一言现象,它与具体的语境密切相关。(马晓骏,2007)
电视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颠覆了传统观念,突出了女性话语权。节目中的大胆言论和热点话题为人们津津乐道,其中的性别语言很值得研究。
本文将性别语言放到婚恋交友电视节目语境中,通过搜集节目影象资料和文字样稿,以查阅理论文献为理论基点,多层面分析《非诚勿扰》中的性别语言现象,以期来弥补以往关于性别差异研究缺乏具体语境研究的缺憾,尤其是在婚恋交友电视节目中的新发现,为性别研究注入新活力。
2.婚恋交友节目中的性别语言
2.1语音层面
音质上,由于发音器官不同,男女音质存在很大差异;它带有深刻的社会标记,体现着新的社会时代特征。《非诚勿扰》的女嘉宾谢佳音质比较接近男性,展示着独特的“中性美”信息传播,这与她追求一定的社会角色认同、心理因素和个人成长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发音上,女性更敏感,更趋于使用标准更高、因而也较有社会声望度的语音变体形式。(杨永林,2004:136)《非诚勿扰》女嘉宾许秀琴来自广东,普通话发音不标准,带有浓郁的粤语腔,会为自己语言的不标准而羞愧,向声望度更高的语言形式靠拢的意识也更浓烈。
音调变化上,女子多起伏多变,情绪易外露,男性则较单一。但性别差异的普遍现象并不否认个性差异,男嘉宾主持乐嘉语调就起伏多变,表现力丰富;而女嘉宾主持黄菡则端庄稳重、娓娓道来。这与两人的性格、社会身份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2.2词汇层面
女性使用助动词的频率次数高于男性,常见语气助词有啊、哇、呀、呢、吧等。笔者分析了网上关于许秀琴的一段视频剪辑,发现语气词使用多达22次,其中“啊”7次;“吧”5次,“呀”4次;“嘛” 3次;“呢”、“啦”“耶”各1次。许为幼儿园钢琴教师,会话对象可能导致了她语气助词使用的频繁性。语气助词具有语用缓和的功能,使话语不显得那么直接和冲突论文下载。如在问男嘉宾有没有洁癖时,她加入了语气助词:“那你是不是有洁癖啊?”这比直接问“你是不是有洁癖?”要缓和、礼貌得多。同时女性在谈话中比男性更经常使用委婉修饰语和话语语气词,如“uhm”、“额”、“那个”“然后”等。
女性对新词接受性和包容性比男性要高,也更倾向于使用和创造新的语言。网络词汇和时代新词汇成为女嘉宾语言的一大亮点,如“富二代”、“三好女生”、“四有男生”等词汇的频繁出现彰显着时代气息。
2.3句法层面
性别、认知模式及语言表达形式间存在某种联系,句式选择上,女性多使用感叹句和疑问句,而男性多使用祈使句或省略句。
还是以许秀琴的那段视频剪辑为例,在4分钟内共有15个问句,其中一般疑问句10个,特殊疑问句3个,反义疑问句2个。问句语气比直陈式弱,较为委婉,符合女性语言心理特征。弹、但节目中也不乏女嘉宾直率的陈述句式表达,比如谢佳在评论某“富二代”摆阔时,就直截了当地说:“我不喜欢你。”
而男性多使用省略句,问什么答什么,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信息传播,显得直接、干脆,如《非诚勿扰》中男嘉宾王超:
A女嘉宾:那你未来五年心思全扑在工作上,那你什么时候陪你女朋友呢?”
王超:“晚上。”
B女嘉宾:“……我意思是说,你每天有多长时间来想她呢?给她发多少条短信?给她挂电话吗?挂多长时间电话呢?”
王超:“随便!”
C女嘉宾:“那我现在在上海工作,你会为了我去上海吗?”
王超:“不会。”
最后孟非总结说:“我就喜欢这么直率的人!”
2.4 会话模式层面
会话风格上,女性话语普遍委婉、礼貌,合作性强;而男性语言较为直接、幽默。莫尔兹等人(1982)研究男女交际模式,发现女性通常追溯前面所说内容,在此基础上开展新的话题,试图同目前话语内容建立一种关联;男性则没有这种联系,忽略追溯式评论内容。女性试图追求话语的平稳过渡,但有时过多的回指不免会使女性语言显得冗长累赘,如:
女嘉宾:“男嘉宾,您好!我觉得您是做煤炭生意的嘛。应该接触层面、接触的朋友圈子也蛮好的,所以未来发展还是,现在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吧,应该是比较有前景的。但是,你都这么好,是吧,那你还有什么不好的呢?”
主持人:你是说什么不好?哪方面的?性格?
女嘉宾:对,性格啊什么什么的。因为你展示给我们的,其实至少展示给我的,你是一个比较阳光的男孩子。
主持人:好,她的意思……
女嘉宾:我蛮喜欢的,那你有什么不好呢?
主持人:22号女嘉宾的特点是问题特别特别特别特别长,她的问题……
男嘉宾:缺点,是吗?
主持人:恩。性格当中有什么缺点?
男嘉宾:我小心眼。
节目采取一男对多女的形式,有的女性话语也较犀利、直接。可见男女语言风格会受到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交际心理、情感等众多因素影响,发生逆转现象。
会话打断上,男子在会话中往往否认合作伙伴具有获得话轮、展开话题的平等权利,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排他的倾向性,有时会导致出现为争夺话轮而频繁出现话语冲突的局面;而女性话语中时常会出现迟疑不决等特征,不太倾向打断会话对象的语言。(杨永林,2004:172)
节目男女嘉宾主持的话语打断行为大不相同。面对女嘉宾许秀琴的话语信息传播,男嘉宾主持会毫不犹豫地实施打断行为,语言也很直接:“我实在受不了了,我必须要打断你。”相反女嘉宾主持则显得低调和克制,发言屈指可数,更谈不上更多的打断行为。
但节目中女嘉宾打断男嘉宾次数比被男嘉宾打断次数要多,这与特殊语境有关。节目采用一男对多女的形式,这一特殊语境使男嘉宾必须表现得彬彬有礼,不能轻易打断女嘉宾的讲话。而女嘉宾却会果断打断对方话语,大胆表达新时代女性的意愿。
然而纵观整个节目,女嘉宾的打断行为也不多,因为婚恋交友节目中都希望营造知性、善良的传统女性形象和和谐的交友氛围。。
2.5副语言层面
性别差异不仅体现在言语行为本身上,还表现在手势、身势和面部表情等非言语行为上。女性运用副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比男性强,形式也较丰富。符合语境的副语言对交际起到一定得积极作用,相反则会影响和干扰交际的正常进行。如:有期节目中看到新上来的一位男嘉宾,女嘉宾余楠就马上提问:“男嘉宾,你是牙疼吗?为什么你的表情……?你身体晃什么呀?”
副语言有助于了解个人话语风格、性格等因素,间接反映社会变化、价值观念等论文下载。如乐嘉和孟非的光头造型,女嘉宾谢佳的中性美等都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时代转变。
3.婚恋交友节目中性别语言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新趋势
任何形式语言的应用和研究,都离不开对于语言环境的依赖。 婚恋交友节目中的性别语言现象与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观念、心理因素、社会角色等密不可分,性别语言差异的新现象与其所处的特殊语境有着直接的联系。
3.1时代社会背景
21世纪宣扬男女平等,女性思维更为开放,《非诚勿扰》重新构建了女性的身份,女嘉宾大多是各行业的精英,言辞犀利,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凸显了新时代女性的话语权;同时受现代的择偶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影响,男女双方对诸如房子、车子、财产、相貌等话题直言不讳,女性可以毫无避讳表达自己对物质的追求,节目中还一度出现过关于“富二代”、“拜金女”、“女追男”、“姐弟恋”等社会现象的热议。另外,《非诚勿扰》把网络语言融入节目中,体现了时代性,也似乎更适合80后、90后的文化状况。
3.2《非诚勿扰》节目设置和节目性质
《非诚勿扰》将男性放在了“被审视“的角度,女嘉宾通过灭灯或着亮灯的方式来决定男嘉宾的去留,每位男嘉宾在节目三个环节中都要受到女嘉宾狂轰乱炸式的点评。节目的设置显然将决策权交给了女嘉宾信息传播,凸显了新时代女性话语权。(汪伶俐,2010)
节目的看点似乎并不在谁与谁“速配”成功的结果上,而在整个“审视对方”的“对话”过程中。不少观众质疑:有些女嘉宾的话语存在一定的“作秀“成分,语言的刻薄、直率为的只是吸引眼球,提高节目收视率,如:“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等。
3.3 个体特殊性
性别语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又体现着个体特殊性。语言的运用虽受使用者性别的影响,但也受个体认知模式、心理情感、性格的影响,因此不能否认“林黛玉”式的男性言语行为和“张飞”式的女性言语行为的存在。
作为商业宣传和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婚恋交友电视节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婚恋交友电视节目应重视女性的形象的价值导向作用及社会效应,重新建构女性社会身份,塑造全新的女性形象,建立女性话语体系、构建双性和谐共处的社会。同时避免女性歧视和男性歧视的言语行为。
4. 结语
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性别差异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婚恋交友节目中的性别语言既有一般语言性别的共性,又有在这一具体的语境中的个性,为性别语言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本文还有可改进之处,男性歧视和女性歧视的言语行为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Maltz, Daniel et al.Language and Social Identity[M]. London: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2.
[2]马晓骏.广告中性别语言的批判性分析[D]. 黑龙江大学,2007.
[3]汪伶俐.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中的女性形象构建[J]. 新闻世界,2010,8.
[4]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