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实践情境中运用数学
在倡导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数学实验因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背景材料,它对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激发探究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学生乐意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实验内容,让学生动手实验,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他们才有所思,有所为。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活动实践的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必将会给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相互独立事件概念的理解,可创设如下的数学实验。课前准备好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甲、乙两人各掷一枚硬币。事件A:甲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事件B:乙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设问:上述两个实验中事件A发生与否对事件B发生的概率有无影响,事件B发生与否对事件A发生的概率有无影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结果不难得出结论,从而可自然地引出相互独立事件的概念。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教师则只需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这样更能锻炼学生动手、合作交流、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4、在故事情境中亲近数学
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著名数学家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当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例如,作为二项展开式的系数表,教材中出现了“杨辉三角”。教师讲二项式定理时,不妨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关于它的知识。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应用这一“三角”的人,并不是杨辉,而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数学家贾宪。此图原名为“开方作法本源”。运用此图既可求得任意高次展开式系数,又可进行任意高次幂的开方,它还是研究任意高次方程数值解法的基础。在欧洲人们称它为“帕斯卡三角”。虽然帕斯卡在距贾宪几百年以后才发现了它,但他对它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建立了正整数次幂的二项式定理:

帕斯卡还把这一“三角”用于高阶等差数列求和,并成功地应用它解决了赌博过程中的赌金分配的难题——点数问题,以此成为概率论的创始人之一。
教师通过把一些数学科学的发现、发展、运用过程以及数学家轶事和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故事讲给学生,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使使学生与数学建立起感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加深了理解与记忆,同时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也不无裨益。
5、用CAI创设教学情境理解数学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在普通家庭中越来越普及。这给课外自学辅导型CAI课件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了条件。CAI课件克服了传统教学的许多弊端,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有相应的认知材料和认知路径,弥补了传统教学的“重共性、轻个性”的不足。借助计算机强大的多媒体功能,CAI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变化的立体式演示功能,使抽象的数学有了直观可操作的“模拟实验”。许多在传统的黑板课堂教学中难以理解、教师不易讲清的数学难点,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就不讲自明。
例如,我们在讲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时,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向学生展现一幅离心率e(e>0)由小到大变化而引起图形由椭圆变为抛物线,再变为双曲线的动态画面;当e<1时通过拖动符合条件的点,在屏幕上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椭圆形成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真切地看到“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动点轨迹”确实是椭圆。这样不仅生动的讲解了椭圆的知识,而且为后面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奠定一定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引进计算机CAI课件,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其实,计算机课件在中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远不止此例,只要教师在传统授课模式下,合理、充分地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一定会给数学教学增色不少。
三、数学实践的效果
本人从事中专数学教学多年,能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不断创新和改进。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景创设的教学模式,结合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学生考试的成绩来看,对比同期其它学生,及格率和平均分都有较大的提高。
总之,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精心创设良好数学情境,充分注意到中专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活动中来,才能使教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恰当地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必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提高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
2、张芳,试论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1.(4);
3、胡永红,论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 (8)
4、何江,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做法[J],教学与管理,2005.(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