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生物论文

以毛竹丝和污泥为碳源去除水中的硝酸盐对比研究

时间:2015-10-07  作者:曹文平赵春艳刘春阳李正
  2.2.2污泥摆瓶去除NO3–-N 和NO2–-N的效果

 

碳源

图5 污泥摆瓶中NO3–-N去除效果的反常现象

亚硝酸盐

图6 污泥摆瓶中NO3–-N 去除效果

亚硝酸盐

图7 污泥摆瓶中NO2–-N 的去除效果

从图6中可以观察到,系统逐步稳定后,每日消耗硝酸盐氮含量随反应器反应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即每个批次消耗的NO3–-N含量与反应器反应时间成反比。但当进水NO3–-N含量为60mg/L时平均大致需要经过三天反应,才可降至10mg/L以下;从图7中可以观察到,每日生成NO2–-N生成量随反应器达到稳定时间的增加而趋于稳定值,即每个批次反应器内NO2–-N生成量随驯化时间的增长而成逐渐减少趋势并最终达到稳定值。结果表明系统反应生成的NO2–-N含量将影响到NO3–-N的消耗速率,即生成的NO2–-N量越多消耗的NO3–-N反应速率就越慢。

2.3比较竹丝和污泥反应器中NO3–-N去除效果比较

2.3.1如图5所示污泥摆瓶在实验开始时依进水NO3–-N为60mg/L时,换水后次日测得的NO3–-N含量比当日配水含量还高。经假设验证后得出结论是由于生物经过消化反应生成一定量的NO3–-N和释放微生物体内吸收的未发生反硝化反应的NO3–-N。

2.3.2竹丝和污泥反应器中的NO2–-N 含量累积,生物除氮的反应速率较慢。经过假设验证后得出结论是:①每次换水时添加竹丝质量不足;②每次换水时有一部分细菌随液体遗弃,使微生物数量减少;③pH值对微生物的影响。。其中竹丝反应器是由于添加竹丝不足导致,而污泥反应器则是因为微生物对污泥中的碳源利用率低导致。

2.3.3 将脱水活性污泥放到反应器中,虽有弹性载体杂乱无章的放置在反应器中作为载体,但是由于微生物对污泥中有机碳源利用率低,而反硝化反应过程中碳源提供不足,将抑制反硝化细菌的活性,而且反应后生成的NO2–-N的量也一定量的积累。

2.3.4考虑到污泥和竹丝的各自特性,经假设验证得出结论是将竹丝反应器和污泥反应器混合后放到另一反应器中,利用竹丝提供碳源和生物膜载体与污泥提供碳源和较好的厌氧环境对NO3–-N的去除效果更加显著。

2.3.5虽然每个批次竹丝反应器和污泥反应器内生成的NO2–-N量都不高,但是竹丝反应器NO3–-N 去除效果远超过污泥反应器NO3–-N 去除效果,分析数据可得竹丝的NO3–-N去除效果是污泥反应器的3倍。这是由于将毛竹自行制作成毛竹丝,竹丝杂乱无章地堆放在反应器中可形成较大的孔隙,不易堵塞;而且竹丝具有一定的硬度,不易变形、不易堵塞;竹丝表面含有较多的游离羟基、羰基等亲水性基团,使竹丝表面的生物膜更易形成,吸附力更强;并且表面的生物膜具有明显地网状结构,对防止反硝化细菌流失、提高反硝化菌浓度起重要作用。相比之下,竹丝在去除污水中的NO3–-N比污泥具有显著特点。

3 结论

在水温30℃、摇床80~95r/min的条件下运行。摆瓶在恒温摇床中培养20d后达到稳定。当进水NO3–-N都为60mg/L,反应20h后,竹丝摆瓶出水降低至10mg/L以下;而污泥摆瓶只降低20mg/L左右。相比之下,虽然反应瓶中NO2–-N都会产生一定量的积累,但是竹丝比污泥更能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NO3–-N。从运行经济和处理效率综合分析得出:在应用于实际工程当中去除污水中NO3–-N时,竹丝比污泥更具有显著特点。


参考文献:
[1] Bikem Ovez B. Batch 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using Arundo donax ,Glycyrrhiza glabra , and Gracilaria verrucosa as carbon source [J] .Process Biochem , 2006 , 41 : 1289~1295.
[2] 吴大付,陈红卫. 粮食作物不同种植模式对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 28 (1) :107 - 109.
[3] 王冬.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部潜水硝酸盐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 地下水, 2006, 28 ( 4) : 56 -
57.
[4] 孟凡生,王业耀,薛咏海. 饮用水中硝酸盐的去除[ J ]. 净水技术, 2005, 24 (3) : 34 - 37.
[5] 朱南文,高廷耀,周增炎. 饮用水生物脱氮技术现状[ J ]. 水处理技术, 1999, 25 (4) : 214 - 219.
[6] 邵留,徐祖信,金伟,尹海龙,朱柏荣.以稻草为碳源和生物载体去除水中的硝酸盐.环境科学,2009,30(5):1414~1419
[7]Boley A, Muller W R,Haider G.Biodegradable Polymers as Solid Sustrate and Biofilm Carrier for Denitrification in Recirculated Aquaculture System,Aquacultural Engineering,2000,22:75~85
[8]Aslan S, Turkman A.Simultaneous Biological removal of endosulfan(alpha plus beta) and nitrates from drinking waters using wheat straw as substrate, 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2004,30(4):449~455
[9]Ovez B,Ozgen S,Yuksel M.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in Drinking Water Using Glycyrhiza Glabra and Arundo Donax as the Carbon Source.Process Biochemistry,2006,41(7):1539~1544
[1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11,277.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下一篇论文:浅谈专科类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生物论文
最新生物论文
读者推荐的生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