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导读::随着中国科学院战略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我国具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迁地保护药用植物达280科5282种。论文关键词:中国科学院,药用植物,迁地保护
 
 我国具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但资源保护形势严峻。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表明,我国有药用植物11146种,通过20余年的继续研究新增药用植物2000余种,使我国目前已知的药用植物种类达到13000余种[1],分属藻类42科、菌类41科、地衣类9科、苔藓类21科、蕨类49科及种子植物类223科[2],植物类群约占全部中药资源种数的87%。其中我国常见的木本药用植物约190余种,涵盖了约69个科[3]。但是,由于中药业长期处于“吃资源”以换取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加之近10 年来天然植物药的需求翻了三番, 导致野生药用物种分布区域逐渐缩小,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面临严峻挑战[4]。迄今为止,我国目前共有169种药用植物被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濒危动植物国际公约》和《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5]。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五百多种药材有近一半来自野生迁地保护,中药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成为我国中药业,乃至全世界植物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占60-70%[6] [7]核心期刊目录。 为了满足药用植物持续利用,我国相关部门开展了药用植物收集保护并取得一定成效。李西文等[8]提出了药用植物生态产业功能保护区的概念,把药用植物野生抚育的手段引入到保护区建设中;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受到保护的药用植物有900多种, 峨眉山国家公园受保护的药用植物有1655 种[9];广州中医药大学建立了华南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收集保护南药资源近2000种[10];中国医学科学院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药用植物活体标本保存体系,并于2008年启动运行了“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该库设有1个保存年限45-50年的长期库、2个保存年限25-30年的中期库,可保存10万份药用植物种质,已入库药用植物种质2万份,建立了包括4个保育中心的药用植物就地保护网络,以及9个药用植物园,对我国近8000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系统开展了收集、保存、调查、整理研究,迁地保护药用植物达280科5282种,其中,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物种243种,国外引进物种150种以上[11]迁地保护,[12]。随着中国科学院战略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全院也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药用植物迁地保育体系。 1 中国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迁地保育进展 中国科学院一直把植物园作为国家战略植物资源迁地保护的重要基地加以建设,目前所属15个植物园(包括双管)迁地保育植物已超过20000种。药用植物资源收集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作为战略植物资源保护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各植物园相继建立了药用植物专类园,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植被类型、不同生态类型,系统收集我国以及部分国外药用植物种类。 1.1 药用植物迁地保育类型 中国科学院现有院属及与地方共建的双管植物园15个,包括武汉植物园、华南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北京植物园、沈阳树木园、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昆明植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华西亚高山植物园、桂林植物园、庐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鼎湖山树木园、深圳仙湖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各园收集保护药用植物类型见表1。 表1. 中国科学院植物园药用植物收集保护体系   
    
        
            | 植物园体系 | 药用植物专类园名称 | 收集保护重点 |  
            | 武汉植物园 | 药用植物专类园(百草园) | 以华中地区药用植物为主,辐射全国 |  
            | 华南植物园 | 药用植物专类园 | 以南药为主,包括部分其他类型 |  
            |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南药园 | 重点保存南药植物,同时包括民族药、中华药、原料药等 |  
            | 北京植物园 | 本草园 | 收集北方地区药用植物资源为主,并引种展示国外著名的药用植物 |  
            | 沈阳树木园 | 药用植物区 | 收集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本草药用植物为主,兼顾其它民族药用植物 |  
            | 吐鲁番植物园 | 民族药用植物园 | 主要收集西北荒漠区所分布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荒漠药用植物 |  
            | 秦岭国家植物园 | 药用植物区 | 以秦岭地区药用植物为主,包括观花、中药处方、野果野菜食用、药性、百味等类型 |  
            | 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 亚高山药用植物专类园 | 重点收集保护亚高山药用植物 |  
            | 昆明植物园 | 百草园 | 重点收集展示云南高原地区重要药用植物 |  
            | 深圳仙湖植物园 | 药用植物区 | 收集被子植物及蕨类植物为主 |  
            | 桂林植物园 | 民族药园 | 以广西名贵中草药及少数民族用药为主 |  
            | 庐山植物园 | 药用植物园 | 收集保护山地药用植物为主 |  
            | 南京中山植物园 | 药用植物园 | 华东地区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 华东地区道地药材为主 |  
            | 鼎湖山树木园 |     | 珍稀药用植物引种回归中转 |  
            | 上海辰山植物园 | 岩石草药园 | 在建 |  1.2 药用植物迁地保护资源状况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属武汉植物园、华南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北京植物园、昆明植物园、沈阳树木园、吐鲁番植物园、华西亚高山植物园共8个植物园药用植物专类园迁地保护药用植物名录统计,中国科学院院属植物园现保存药用植物4166种,分属于237科迁地保护,包括1676种木本植物,2490种草本植物。各科物种情况见表2。 表2. 中国科学院药用植物迁地保护物种状况   
    
        
            | 科名 | 种数 | 科名 | 种数 | 科名 | 种数 | 科名 | 种数 | 科名 | 种数 |  
            | 安石榴科 | 2 | 安息香科 | 1 | 八角枫科 | 2 | 黄杨科 | 11 | 姬蕨科 | 1 |  
            | 八角科 | 2 | 八仙花科 | 1 | 芭蕉科 | 5 | 蒺藜科 | 5 | 夹竹桃科 | 37 |  
            | 白花丹科 | 10 | 百部科 | 3 | 百合科 | 225 | 姜科 | 38 | 睫毛蕨科 | 1 |  
            | 柏科 | 25 | 败酱科 | 9 | 蚌壳蕨科 | 2 | 金虎尾科 | 2 | 金缕梅科 | 13 |  
            | 报春花科 | 45 | 伯乐树科 | 1 | 叉蕨科 | 3 | 金丝桃科 | 3 | 金粟兰科 | 15 |  
            | 茶茱萸科 | 2 | 车前科 | 9 | 柽柳科 | 6 | 金星蕨科 | 9 | 金鱼藻科 | 1 |  
            | 川续断科 | 2 | 唇形科 | 136 | 酢浆草科 | 7 | 堇菜科 | 16 | 锦葵科 | 23 |  
            | 大风子科 | 6 | 大戟科 | 58 | 灯心草科 | 9 | 旌节花科 | 3 | 景天科 | 24 |  
            | 冬青科 | 13 | 豆科 | 129 | 杜鹃花科 | 231 | 桔梗科 | 28 | 菊科 | 257 |  
            | 杜英科 | 3 | 杜仲科 | 2 | 椴树科 | 8 | 蒟蒻薯科 | 3 | 卷柏科 | 14 |  
            | 番荔枝科 | 5 | 番木瓜科 | 1 | 防己科 | 24 | 爵床科 | 43 | 壳斗科 | 13 |  
            | 凤梨科 | 12 | 凤尾蕨科 | 11 | 凤仙花科 | 9 | 苦苣苔科 | 11 | 苦木科 | 4 |  
            | 橄榄科 | 2 | 钩枝藤科 | 1 | 古柯科 | 2 | 昆栏树科 | 1 | 蜡梅科 | 4 |  
            | 谷精草科 | 1 | 骨碎补科 | 4 | 海金沙科 | 3 | 辣木科 | 1 | 兰花蕉科 | 1 |  
            | 海桐花科 | 8 | 含羞草科 | 6 | 禾本科 | 74 | 兰科 | 57 | 蓝果树科 | 6 |  
            | 核桃科 | 1 | 黑三棱科 | 1 | 红豆杉科 | 13 | 藜科 | 14 | 里白科 | 1 |  
            | 红木科 | 1 | 胡椒科 | 16 | 胡桃科 | 11 | 连香树科 | 1 | 莲座蕨科 | 4 |  
            | 胡颓子科 | 9 | 葫芦科 | 29 | 槲蕨科 | 1 | 楝科 | 13 | 蓼科 | 62 |  
            | 虎耳草科 | 46 | 虎皮楠科 | 2 | 桦木科 | 9 | 列当科 | 3 | 鳞毛蕨科 | 25 |  
            | 仙茅科 | 7 | 仙人掌科 | 10 | 苋科 | 22 | 香蒲科 | 3 | 小檗科 | 48 |  
            | 绣球花科 | 5 | 玄参科 | 36 | 旋花科 | 18 | 鸭趾草科 | 14 | 亚麻科 | 2 |  
            | 菱科 | 1 | 瘤足蕨科 | 1 | 柳叶菜科 | 13 | 龙胆科 | 10 | 龙脑香科 | 3 |  
            | 龙舌兰科 | 11 | 露兜树科 | 3 | 鹿蹄草科 | 1 | 旅人蕉科 | 1 | 罗汉松科 | 6 |  
            | 罗摩科 | 25 | 落葵科 | 4 | 麻黄科 | 6 | 马鞭草科 | 39 | 马齿苋科 | 8 |  
            | 马兜铃科 | 34 | 马前科 | 10 | 马桑科 | 1 | 牻牛儿苗科 | 10 | 毛茛科 | 89 |  
            | 美人蕉科 | 7 | 猕猴桃科 | 13 | 膜蕨科 | 3 | 木兰科 | 52 | 木棉科 | 3 |  
            | 木通科 | 9 | 木犀科 | 43 | 木贼科 | 6 | 南洋杉科 | 1 | 棕榈科 | 14 |  
            | 瓶儿小草科 | 3 | 葡萄科 | 32 | 七叶树科 | 6 | 七指蕨科 | 1 | 槭树科 | 11 |  
            | 漆树科 | 19 | 千屈菜科 | 9 | 荨麻科 | 50 | 茜草科 | 51 | 蔷薇科 | 161 |  
            | 鞘柄木科 | 1 | 茄科 | 50 | 青藤科 | 1 | 清风藤科 | 6 | 秋海棠科 | 8 |  
            | 球子蕨科 | 4 | 忍冬科 | 48 | 瑞香科 | 12 | 三白草科 | 6 | 三叉蕨科 | 4 |  
            | 三尖杉科 | 3 | 伞形科 | 81 | 桑寄生科 | 2 | 桑科 | 41 | 莎草科 | 28 |  
            | 山茶科 | 24 | 山矾科 | 5 | 山柑科 | 8 | 山榄科 | 6 | 山龙眼科 | 1 |  
            | 山茱萸科 | 24 | 杉科 | 12 | 商陆科 | 9 | 芍药科 | 3 | 蛇菰科 | 2 |  
            | 肾蕨科 | 3 | 省沽油科 | 4 | 十字花科 | 28 | 石榴科 | 1 | 石杉科 | 1 |  
            | 石松科 | 4 | 石蒜科 | 28 | 石竹科 | 28 | 实蕨科 | 1 | 使君子科 | 2 |  
            | 柿树科 | 9 | 鼠李科 | 20 | 薯蓣科 | 14 | 水鳖科 | 2 | 水龙骨科 | 40 |  
            | 睡莲科 | 9 | 四数木科 | 1 | 松科 | 24 | 松叶蕨科 | 1 | 苏木科 | 20 |  
            | 苏铁科 | 6 | 檀香科 | 1 | 桃金娘科 | 10 | 藤黄科 | 13 | 蹄盖蕨科 | 12 |  
            | 天料木科 | 1 | 天门冬科 | 2 | 天南星科 | 69 | 铁角蕨科 | 15 | 铁线莲科 | 1 |  
            | 透骨草科 | 1 | 碗蕨科 | 2 | 卫矛科 | 51 | 乌毛蕨科 | 3 | 无患子科 | 11 |  
            | 梧桐科 | 11 | 五加科 | 44 | 五味子科 | 8 | 五桠果科 | 2 | 西番莲科 | 6 |  
            | 延龄草科 | 3 | 岩梅科 | 1 | 眼子菜科 | 1 | 杨柳科 | 16 | 杨梅科 | 2 |  
            | 野茉莉科 | 6 | 野牡丹科 | 8 | 阴地蕨科 | 1 | 银杏科 | 2 | 罂粟科 | 25 |  
            | 榆科 | 11 | 玉蕊科 | 1 | 鸢尾科 | 26 | 远志科 | 6 | 越桔科 | 2 |  
            | 芸香科 | 52 | 泽泻科 | 3 | 樟科 | 67 | 榛科 | 1 | 中国蕨科 | 3 |  
            | 竹芋科 | 8 | 紫草科 | 18 | 紫金牛科 | 25 | 紫堇科 | 5 | 紫茉莉科 | 8 |  
            | 紫萁科 | 1 | 紫葳科 | 19 |     |     |     |     |     |     |  2 加强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建议 2.1 药用植物资源普查及资源预警监测体系和保护网络建设 建国以来,我国于上世纪60、70、80年代先后进行过3次大规模中药资源普查。时隔2O年, 国内中药资源形式已发生深刻变化,中药资源种类、分布、量值和应用都在不断变化。20年前的许多资料已成为历史资料,难以发挥其生产指导作用(郭兰萍,2009)[13]。因此,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中药材资源大普查和药用植物资源预警系统性研究,结合卫星遥感资源调查、低空遥感调查、地面样方调查及近景摄影测量等中药资源多级遥感监测体系(陈士林,2008)[14],开展预警系统数据信息服务,建立我国中药资源监测的长效机制和资源保护网络(15),是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核心期刊目录。 2.2 药用植物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由于信息分散、无序、缺乏共享与交换,极大地制约了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利用。利用数据库技和网络技术, 采集、整合和挖掘中药资源的分布信息, 建立药用植物资源数据库、模型库、在线数据采集子系统、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综合分析和决策支持子系统,建设中药资源信息化平台,服务于中药资源规划、建设、管理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段金廒 2009)[16]。 2.3 加强药用植物栽培研究 从加强药用植物GAP栽培技术研究、探讨栽培方式或环境对药材的效应、中药资源产地适宜性数值区划、拓展药用植物遗传育种以及采用中药材DNA barcoding(条形码)鉴定等措施严格控制药材质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药用植物人工栽培迁地保护,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而且对于保护与合理开发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4][17][18] 。 2.4 加强药用植物育种研究 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和中药材新品种培育, 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是当前的主要研究领域[19]。由于药用植物的过度开发,家种栽培的药用植物资源出现了品质混杂、退化、病虫害肆掠、产量下降等严重问题。为了保证和不断提高药用植物的质量和产量,以提高药用部位产量与改进药材品质为目标,结合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育种,进一步改进分子标记育种等育种手段,辅助空间诱变技术等[20],提高药用植物优良新品种培育效率,是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易思荣,黄娅,李娟,全健,肖忠.我国中药资源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药物研究),2010,21-22
 [2]冉懋雄.论中药资源保护抚育的内涵特点与可持续利用.中国现代中药,2007,19(10):4-7,23
 [3]吴春颖,刘玉军.中国常用木本药用植物资源概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1):101-105
 [4]Bentley R. Medicinal Plants [M].Read Books Design, 2010,1-544
 [5]欧阳静,韩轶,王治海.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非持续因素分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2):109-111
 [6]陈丽华,邵运峰.药用植物资源保护评价研究进展.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1):96-97
 [7]徐荣,陈君,陈士林.实现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中国药业,2009,18(6):1-2
 [8]李西文,陈士林.世界自然保护区现药用植物生态产业功能保护区建设.自然资源学报,2009,124(16):1124-1131
 [9]陈士林,黄林芳,肖培根,郭宝林.中药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及对策.中医药信息,2005,22(2):3-5
 [10]陈蔚文,徐鸿华.南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26(13):201-203
 [11]张东风.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运行.中国中医药报,2008.7.2
 [12]Chang Liu, Hua Yu,Shi Lin Chen*.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Use of Medicinal Plants in China,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Plant Diversity andResources) 2011, 33( 1): 65-68?? ??
 [13]郭兰萍.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实施准备.中国现代中药,2009,11(2):3-5
 [14]陈士林,谢彩香,姚辉,宋经元,孙超.中药资源创新方法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08,10(5):1-9
 [15]周然,王永辉.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1):6-8
 [16]段金廒,周荣汉,宿树兰,丁安伟,吴启南.我国中药资源科学发展现状及展望.自然资源学,2009,24(3):378-386
 [17]程惠珍.中药现代化与药用植物栽培.世界科学技术,1999,1
 [18]Leam an DJ, Sustainablewild collection of medicinal and aromatic plan ts [A ] . In: Bogers RJ, CrakerLE, Lange D eds, Medicinal and Aromatic Plants: Agricultural Commercial EcologicalLegal Pharmac logical and Social Aspects [M ]. Dor drecht: Springer, TheNetherlands, 2006,97-107
 [19]陈士林,郭宝林.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04,6(1):1-8
 [20]周志军,武晓阳,孟义江,梁娜,葛淑俊.药用植物育种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08,20(7):1694-16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