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bility to explain ones own cultural standpoint.
也即是可以认为译者的跨文化意识也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1)对原语文化的意识;
(2)对译入语文化的意识;
(3)对自己采取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做出解释的能力.
(一)译者跨文化意识的第一.二层次
译者跨文化意识的第一层次是清楚地认识到两种语言之间的异与同.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词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和文化交流的程度.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一种意识化符号,即包括产生这一文化的民族观念形态方面的语言符号,民族世界观,哲学观,道德及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语言信息符号. 语言作为符号化系统, 可分为五类: 民族意识符号,社会化符号,声像化符号,物质化符号和地域化符号. 民族意识往往反映该文化的观念形态. 社会化符号反映的是民族风情,习俗及人际关系,社会阶层的惯用称号,服饰,体语,行为特征,生活方式等语言符号. 声像化符号包括语言的音位系统和文字系统.物质化符号指的是语言中涉及物质的经济生活,日常用品,及生产和生活工具等承载文化内涵的词语.地域化符号主要是那些反映民族部落的地理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市政地名等.如汉语中的 “云山珠水” 等,和英语中的“the land of promise”. 作为符号的语言也必然得反映其文化内涵和信息.
(1)词汇,语义系统的差异
研究这个系统,可主要抓住词的对应关系'源语与译语词义之间关系大致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源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或者与译语文化中的可比对象有明显不同'比如,由于宗教信仰不同,汉文化中的/阎王是阴间之神,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概念,尽管英语中有devil,但指的是邪恶的魔鬼'习俗传统!历史背景的差异也造成词语文化相互空缺现象,汉语中有粽子,衙门,英语中没有'第二种情况是词义大小范围不等'英语词的涵义范围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的意义比起英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少.第三种情况,由于不同语言的民族思维特征不同,源语和译语中同一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指称.汉民族的思维习惯重悟性,而英语民族的思维习惯重理性.于是出现了两种语言字面意义与实际所指意义不对应情况.第四种情况,译语与源语常用词中,许多基本意义相同,但社会意义,情感意义,搭配意义,联想意义或引申意义等附加意义却因文化因素差异而不相同.民族间的审美取向,风俗差异就使所指意义相同的词汇带上不同的联想意义.词语的不同文化涵义给翻译工作带来了障碍,译者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注意翻译中的文化转向.奈达提出的动态功能对等的观点都强调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程度应基本对等于源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由此可见,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感受应该大致相同,即原文及译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应该对等'要实现这一等效翻译的目标,关键在于实现双语文化信息的传递.
(2)词组,习语系统的差异
这个系统主要包括惯用语,成语,俗语,谚语,典故等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是语言的精华,大多是富于形象色彩的语言;而文化差异正体现在这些形象色彩之中,能否处理文化差异是习语翻译成功的关键.不管是哪一个民族,人们有许多共同的生活经验,对某些相同的事物会有一样的感受.这就决定了表达这一思想的习语的文化含义.甚至字面意义的一致'翻译这类习语可以采取直译法,即照字面翻译,不作太多引申,喻义自明;但不是一字对一字的死译'例如:事实胜于雄辩Factsspeak louder than words.虽然人们因有共同体验而使不同文化有不少重合处,但受到诸如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比如英国捕鱼业在工业革命前的发展及其重要经济地位就为英语留下许多与鱼有关的习语;而中国农业的发展则为汉语留下不少与牛有关的习语'况且文化背景也不同;因此人们的联想不同,往往用不同的喻体表达同一思想'例如,汉
语中说挂羊头卖狗肉,英美人却说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3)句法,语篇层面的差异
如果要顺利翻译文化蕴涵丰富的语篇,在语义文化层,笔者以为译文的用词选择就如上所述,灵活地采用各种译法,以求达到信的标准.此外,译文还必须通顺流畅,这是因为任何原作都是通顺的,译文同样要通顺,才可能谈得上不损害原作的风格;况且如果文字变了,却仍保留原文的表达方法,轻则令人觉得别扭,重则生硬难懂,甚至有违原文意思'因此,在翻译的语言转换过程中,还必须克服由各民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表达方法差异,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句法,语法就拿英汉语来说,英语句首封闭,句尾开放,主从句较多,其连接主要靠形合;以主谓宾结构为基本结构向外延伸与扩展,附上各种次要结构,构成了一种树形结构的句式'而汉语句首开放,句尾封闭,其连接重意合,某一意义或意群常靠一系列的线性句法单位逐步加以展开叙述,构成一种竹节型,句式从下列例句可看出,一个英语句子往往要化译出几个汉语句子;而汉语句子译成英语常有加词尤其是加连接词的趋势.
(二)译者跨文化意识的第三层次
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异与同是译者跨文化意识的第一个层面,而对一个译者来说这仅仅是进行翻译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译者进而开始文化创造(cultural creativity),选择翻译策略与方法解决的是如何译的问题,不属于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在知道如何译的同时,译者还应该能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译'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综合考虑翻译所涉及的诸多因素,如使用频度,两种文化的交流程度,文本的文体,功能,风格,译者的意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等对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的译法的解释力.
在双语文化空缺情况下,译者应以源语文化为标准,采取异化的方法,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这也是传播本土文化和介绍外国文化来丰富本土文化的重要方式'汉语中的/粽子就可音译加注译成 “Zongzi” (made of glutinousrice), “西施”可译为 “beauty Xishi”. 在碰到词义大小不等时,则需根据语境及原文词汇的内涵意义来决定其对应词的选择.当词语字面意义与所指意义不一致时,应抓住所指意义,再根据译语文化决定译文对应词的选择'译者决不可为求形似而舍弃传意'在形似而不能传意的情况下,译者尽可大胆地舍弃源语中词语的形,用译语的习惯表达取而代之 “红茶”所对应的英语是/blacktea,0,/talkhorse0的中文是/吹牛0'只有这样,译文在内容上才能忠实于原文'而在词语文化内涵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况下,在理解原文中词汇的文化内涵后,考虑到译文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审美取向等文化心理,译者宜根据目标语文化来选择用词,即采取归化法;从而确保文化信息的传递,译文的读者才可能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类似的反应,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才可能成功.
在习语的翻译中,可用译语文化形象代替源语文化形象或者借用译语中的成语,即采取归化法.对民族地方色彩较明显的习语或附有一定的人名,地名的成语,翻译时,通常采取异化法保存原文形象,这样就保留了源语中的文化特色,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并可丰富目标语言.有时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可适当增词.有时只有结合上下文进行意译,以便保持原作思想内容的完整性.生灵涂炭Plunge the people into misery andsuffering.
此外还有意译直译兼用法,直译加注法.同一习语的译法并不是一成不变.如 “班门弄斧”如果按归化法就可译为 “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eggs”.译者可根据翻译目的,原文的可译性,译文的可读性与译文的可接受性来选择.在习语翻译中,若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心理,可以把其作为积极主动的接受者来考虑,就完全可以尽量传达原文的文化形象;况且译文读者的阅读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交流过程.在习语翻译中传达原文文化特色符合忠实原则,也有益于促进读者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促进文化交流.
在语篇翻译中,译者需考虑语言层面,文化层面,语义层面,审美层面及译文的可接受性等;在理解原文,对原文语篇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社会文化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译者本人的翻译目的.译文读者群等翻译情境诸因素制定翻译原则和方法.文学著作的复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现在我们处于全球化时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人们要增强了解双方的文化.因此.在翻译中面临文化差异时,在文化语义层面应尽可能异化,而在纯语言层面一般采取归化的方法.
四、结语
翻译虽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但决不是单纯的文字转换过程;它还涉及到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它代表了社会的交往和文化的沟通,它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形式.由于语言的差异及所承载的文化的差异,译者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充当两种文化间的桥梁,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克服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困难,实现文化信息的传递,这是译作成功的关键.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所以,跨文化意识对于一个称职的译者来说是必备的.
参考文献:
1. Eugene A. Nida, Languageand Culture : Context in Translating.2006
2.谢天振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 2000
3.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2004
5.朱坤玲,译者的跨文化意识与译文篇章的连贯性。长安大学学报2004,12
6. 齐华文,论译者的跨文化意识。东华大学学报,2003,6
7.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