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确定有哪家孩子得挂后,会有人把这一喜事告诉其父母,人们也认为这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家人便会带一只鸡、一头小猪前往主人家敬献,以表谢意,辛苦各位师父。有些家庭是事先就备好小猪的,因为其父母可以根据孩子八字推算该年跳挂是否会得挂。家人会留在主人家里帮忙杀鸡、杀猪、做饭之类的勤杂事。
3、封挂
谢挂之后称为封挂,开挂师父会精心教导得挂者怎样使用“挂根”,即把竹子削成长30厘米宽两手指左右的竹条,弟子手持“挂根”有节奏和规律在地面上下鞭打,如果弟子双膝不由自主地发抖而且嘴唇微微颤抖便认为会使用“挂根”了,在今后也就会使用“挂根”给病人看挂,消除灾难。“挂根”在蓝靛瑶宗教社会里具有重要的人神意义,得挂者日后便是通过使用“挂根”沟通人神之间的,既是验看人间祸福的宗教工具,也是引领人神之间达到协调的载体。开挂师父耐心教其以后怎样做挂,当然这种“教导”在很大意义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主要是凭借得挂者的意念所反映出来的某种超意识判断。
退挂仪式结束后,得挂者还要严格遵守一系列禁忌。由其父母带领回家,路上不能穿过水管,瑶族地区一般用竹管引水,如果是有水管拦路,不管多麻烦都必须绕道而行。三天之内不得砍伐树木折断树枝,如果成家不得与妻同房发生关系,不得辱骂父母老师,不得在众人面前说脏话,更是不得故弄玄虚就给外人看挂。
三、跳挂仪式功能
值得说明一点的是,边境老山地区的蓝靛瑶宗教社会里,得挂者还必须参加度戒仪式才能成为受人尊敬的师父,否则也只能算是业余人士,只能给病人看挂而不能给予救治。度戒和跳挂这两种宗教仪式在瑶族传统社会文化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功能,年轻男子通过度戒经受传统伦理道德洗礼,取得后世供奉的法名,方能参加一系列宗教活动,度戒者可以在参加跳挂仪式中不得挂,但是却能通过举行度戒仪式加上个人修炼成为师父。
如果哪家有人病重或者发生什么灾难,就会请其去看挂。点着一根香横放在盛有水的碗上,并烧着香纸,心里用着意念,看掉在碗里的香灰就能大致明白是哪个神捣乱。如果看不见是何神,就要告诉主人尽快寻医治疗。得挂者不仅可以为本族人看病做法事,这本应是宗教培养的诉求所在,也可以为外族人看挂进行救治。并不是能看挂就能独自供神治疗,有些人只能看挂,治疗的事情交由级别更高的师父来做。
瑶族宗教社会重视跳挂仪式,通过得挂并不断跟随各位师父学习宗教经典,熟悉宗教仪式内容,修炼到一定程度后自己可以独立做一些法事,逐渐成为师父,这是培养宗教后继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一方面通过师父的精心引教,一方面通过男青年参加跳挂仪式而获得法力为劳苦大众救惠。举行跳挂最根本的意义在于,通过举行跳挂仪式,发现并培养宗教司职人员,掌握宗教理念和神学内容,当苦难人家有天灾人祸之事发生时,赴汤蹈火给人“看病”进行解救。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象征仪式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基本类型,被用来作为交流的媒体和传统的陈述,以满足人类进一步思考的需要。仪式对于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而言,它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交流”③
要具有法力才能看挂,这种法力实质上是某种意念,是人脑对客观实在的虚幻反映“能力”。仪式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是反映现实存在的。瑶族跳挂仪式也是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一种手段,“民间宗教都是个人追求自身福利和消除不确定感的行为,是在没有掌握科学技术的状态下人们满足自己基本生物需要的一种手段。”④瑶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尽千辛万苦不断顺山迁徙,过着游耕游居的生活,其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落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还十分低下,对于一些诸如雷电、疾病、灾难等现象认为是人类触犯了神灵,导致其发怒作怪,于是便举行崇拜或者敬献等仪式达到乐神安神之目的。
透过跳挂宗教仪式过程及功能的人类学解读,不仅可以看出瑶族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结构状态”和“社群状态”。瑶族内部发育水平低以及各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边境瑶族山区科学技术文化水平依然很落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生存环境的能力非常有限,在宗教社会里各种仪式的存在从侧面上展现了该民族的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美]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1989年版,第22页。
[2][英]菲奥纳·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2002年第2期,第95页。
[4][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商务出版社,1936年,第78页。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