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文化变迁视野下的仪式过程及功能—以老山地区蓝靛瑶跳挂仪式为例

时间:2016-01-16  作者:盘金贵

[摘要]宗教人类学研究的宗教与宗教行为密切相关,仪式过程与功能始终是宗教研究的两个重要范畴。仪式研究的是宗教的物质形式和行为模式,功能侧重于仪式的价值。仪式是表达并实践宗教信仰的行动,宗教仪式是人与神沟通的重要方式,通过仪式达到人神直接的协调与和解。本文以瑶族宗教社会举行跳挂仪式过程为研究中心,来探讨瑶族原始宗教与神学相互吸纳的文化意义。通过对跳挂仪式进行人类学解读,有助于拓宽对瑶族宗教领域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瑶族,跳挂,仪式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莱德·M·伍兹认为,“变迁在所有社会文化系统中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尽管变迁的速度和变迁的形式,在不同的情形下大不相同。……,一般来说,变迁是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或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当环境的改变有利于新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时,社会文化变迁的先决条件就已经具备了。”①

瑶族不是云南土著民族,而是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从广东、广西等地不同批次游耕、顺山迁徙而来。据一些汉文史料记载,唐代、元代已有一定数量瑶族群体在云南活动,元代也已有瑶族在越南活动。明清时期尤其清朝中叶,瑶族从广东和广西等地大量迁入云南、越南,并开始进入老挝、泰国东南亚等国。从云南地方志看,最早对瑶族活动有记载是乾隆《开化府志》(公元1759年刻本)。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由于东南亚战乱,约3万瑶人从老挝、泰国等地背井离乡迁徙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加拿大、法国等西方国家。

蓝靛瑶(他称)是瑶族众多“支系”中的一个,因其擅于种植蓝靛染布而得名,属于瑶族大族群的“亚群体”,自称“金门”即山里人的意思,有其明显而且丰富的文化内容与特点。云南瑶族20余万人,主要以操“金门”语的蓝靛瑶支系居多,其中,在空间地域分布上云南的瑶族主要沿着边境线散居,在越南一侧也有相当数量的瑶族同胞跨境而居,在这一亘古绵长的中越边境沿线上杂散着瑶族村寨。跨境瑶族虽是不同国家政治身份,但却同宗共源,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心理素质方面有着相通的民族感情,节庆往来不断。可见,边境地区瑶族“文化圈” 跨国界而相互增强,不分国别。

长期居住在边境老山地区的蓝靛瑶,也称“亚”即本人的意思。可见瑶族是较早迁徙并定居在老山脚下的民族之一,并认为是开发这片富饶土地的主人。该地区所分布的瑶族村寨生态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先祖开垦成片梯田成了一道美丽田园景象。连绵群山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瑶族社会与外界的接触,延缓了瑶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却有利于保存瑶族原生态文化,同样,边境地区也是瑶族传统文化保存得较好较为完整的地带,突出反映宗教文化的诸多仪式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得到展演,也是我们研究瑶族宗教社会乃至文化的圣地。一个民族的发育程度不仅与其所处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同样生存环境对民族性格、文化特质也会产生作用,瑶人的与世不争和温和待人处事无不受其影响。可以说,云南的瑶族传统文化保存是比较好的,有着内容丰富且原始的宗教仪式,其中就有度戒、跳挂、丧葬等一系列反映人一生的重要原始宗教活动,这些远离喧嚣都市的古典仪式是文化人类学研究宗教的宝贵资源。

本文以云南老山地区蓝靛瑶传统宗教活动——跳挂仪式为研究对象,力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介绍其仪式过程和内容,以及其承载的功能意义

二、跳挂仪式过程

宗教仪式是一种文化象征交流体系,“仪式是一种文化建构起来的象征交流体系。它由一系列模式化和系列化的言语和行为组成。”②跳挂仪式(有的地方称开挂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在瑶族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同时它的存在也是有其现实的必然性,它不仅是瑶族长期举行的一种重要宗教形式与行为,同时也是瑶族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典型的宗教性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只要是相邻瑶族村寨男青年得知举行跳挂仪式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即使离得再远也会积极来参加这一盛典,较远的村寨青年会备好米和肉,参加跳挂仪式人数少则七八十人,多达上百人。在这一仪式上没有文化高低之分,没有上过学的可以参加,即使在读高中生也会积极参加。

跳挂的具体安排事项由开挂师父、引挂师父和主人家进行商量。在时间选择上,仪式一般选在农历旧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正月初五。选这个时间段,一是瑶族群众举行宗教活动比较多,师父们认为各方神仙容易显灵相助;二是这个季节可以错开农忙时节,日常农务繁重的青年男子可以积极地参加跳挂仪式;在选择房屋构造方面还要注意一些细则,在选址方面,跳挂仪式选择在家里进行,房屋的横梁要高,以免跳挂的时候碰着,房屋建筑前要有平缓地带,不宜太陡,认为这样可以收住灵气。

参加跳挂仪式不受年龄限制,小的可在6岁,年龄稍大的也有30岁的。有些小孩8岁左右就得挂,这个年龄一般是还没有度戒的。组织并主持跳挂仪式的主要宗教司职人员有开挂师父、引挂师父,在仪式举行活动当天还要请来两位敬茶姑娘,也称仙女,敬茶姑娘主要是做一些诸如给师父、跳挂者献茶的服务性活动。

1、开挂

开挂是跳挂宗教仪式的正式开始部分。主人家准备两条丝线挂在香碗上,置于神坛两边,神坛是瑶族供奉祖先、神灵的地方,也称“神桌”。开挂师父很讲究也会提醒主人在门前放置一顶妇女帽子,认为越脏越好,跳挂仪式视为一种善事活动,会受一些人故意破坏,脏帽子可以有效防止“放蛊者”进行放蛊导致失效,影响到师父们的法力,在瑶族社会里贬称放蛊者行事不善。在房中央置挂堂,是五位师父的坛位,分别是赵师、邓师、马师、关师、五雷。

挂堂设置好了之后,男青年开始在挂堂前绕成圈按顺时针方向有节奏有规律的跑,跑的姿势比较怪异,各位青年会边跳边学着马叫的声音,所以也称之为“跳马”,引得旁人阵阵嬉笑,引教师父在堂边指导“跳马”以免偏离方向,开挂师父则坐在挂堂旁喃神主持全局工作。一旦有人跳得很圆圈,学得很像马叫,面红耳赤的,就认为其得挂并会具有一些过人之处了,引教师父负责带其慢跳几圈后引教升上马殿(几根木板铺在挂堂前),升马殿接着下殿,引教师父引其边跳边问是否看见其各路神仙、祖宗、田地、东南西北等等,如果弟子回答能看见就说明得挂了。这一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靠意念,即认为弟子得挂了,凭其超长意念是完全能够看见的,而且这些是旁人看不见的,否则就不具备得挂的条件了。每年举行一次跳挂仪式,若得挂人数在10位左右就算是很好了,主人家也会认为这是降福了。

其后,师父立即用香纸撕成小片,每张纸片分别写上盘、邓、李、赵、蒋五姓,纸片卷成团放在簸箕上抖动,直到一纸团抖落在地,得挂者捡起来打开看属于哪姓,何姓意味着其运,一般认为邓姓和赵姓较好,但是如果逗掉的是其他姓认为也是可以的。选中了何姓,得挂者以后做法事时要把他视为师父,并进行敬献才能得到法力相助。

2、退挂

退挂也称为谢挂,感谢诸位师父、感谢主人家、感谢敬茶姑娘。这个仪式是开挂师父、引教师父感激众位神灵和众人相助的过程。得挂者获得“法姓”从挂堂退下来之后,便坐在主人事先铺好稻草的席子上。不能与外人说话,不能谩骂师父,不能有非分之想,不能有任何杂念,外人也不准与其坐在一起,只有得挂者才可以坐在一起,但也不宜大声交谈,否则认为不纯洁,仪式难以灵验。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下一篇论文:邺下文士集团之赠答诗研究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