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论西施形象的美化、妖化和奴化—以明传奇《浣纱记》为坐标

时间:2015-10-07  作者:齐晓静
汉代又进一步褒扬了贞节,《女戒》七篇系统地阐扬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夫为妻纲的道理及三从四德的道义。从此男尊女卑观念便深植于全社会,无形中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特别是女性思想的牢笼。继而,在千百年的男性文学中,把有悖于男性至尊形象的责任都推诿于女人,如褒姒、妲己、赵飞燕……正如鲁迅所说“把女人看作一种不吉利的动物”。[6]

 

如此浸入骨髓的思想,致使文学作品中西施“祸水”和“妖妇”形象在历代都屡见不鲜,而《浣纱记》中的西施超越了“红颜祸水”的框定之词,被赋予一切美好的品质。但世间一些事物总是处在一种荒谬的悖论中,现实的合理性总是隐含着历史的不足;历史的合理性却面临着现实的困境。西施在男人话语的解说中实现了形象的完满,但在人性的关照中却发现了重大的短缺:她对范蠡积极依附,违背自己意愿,舍身赴吴离间其君臣,而面对为自己消耗财力、物力、人力创建姑苏台的夫差;为自己失去国家、人民、土地而毫无责怪之意的夫差,竟没有半点儿怜悯之心,其人性真令人不寒而栗。但同样的背景之下,她却对父权视而不见,与范蠡浙水相见便私定终身。对父权与夫权遵从是封建社会女性并不冲突的“美德”,在西施这里却有着天壤之别的对待,令人瞠目结舌,而这样的塑造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因素又有着莫大的干系。

明代之初,随着帝王专制统治的加强,夫权和族权也随之增强,“统治阶级愈加鲜明地把‘国家重贞节以励妇人’当作帝王治天下‘导迪民彝之具’”,[7]这样就把“三从四德”推崇到更高的地位,并通过礼法教化,把握社会风气,“以一种无形的文化氛围牵引着妇女的行为方向,把她们驱赶上用盲目愚昧的苦节、孝行点缀的贞洁祭坛”,[8]使女性受到的压抑达到空前的高度。

明中叶以后,随着内外贸易的活跃,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人意识的日渐峥嵘,生产技术的日益改良,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传统的社会思想受到日益增强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反传统、反理学思想的王阳明学说得以形成并广泛传播,其“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9]。李贽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国家之亡,不能徒然归咎于声色”[10]等对“女祸”怀有质疑的言论也纷纷出现,对男尊女卑的大加痛斥、对男女平等社会期冀的思想,也随泰州门徒的游走广泛传播。在新兴的哲学思想和文学革新思潮的影响下,与李贽同时代的戏剧家梁辰鱼,是一位“生活放荡不羁,常与一批奇技异术者交往”[11]任性而潇洒的文人,因此他的性格、经历便有接受新思想、新观点的可能性。明中期的个性思潮溶于他性好任侠、不屑正统的思想之中,便在传奇《浣纱记》的创作中得以体现。西施痴情、忠君爱国、深明大义的形象便显得别出心裁,同时期高濂的《玉簪记》描写了身为尼姑的陈妙常大胆思凡,和张凤翼创作的《红拂记》也写到红拂因情私奔的情节等,使思想禁锢的文学出现了一丝新的气息,但新思潮所提倡的个性自由和女禍质疑等进步思想,并不能给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的社会带来彻底的改变。作者处在个性舒展与社会纲常互相存在又激烈斗争的时代,在要求进步的愿望与时代思想局限的撞击之下,所谓的进步只限于对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反叛,于是出现了西施这样勇于追求个人爱情,但却除此之外完全没有自我的被奴化的矛盾形象。

高尔基说:“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一种思想,可是他聚集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他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12]由此,从西施的美化、妖化到奴化的形象变迁,我们可以说,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时代思想,也使“男尊女卑”的观念呈现出不同的表现,但这些通过男性视角所描写的、所歌颂的或所鞭挞的都是以男性的标准为标准的,这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作家受社会背景禁锢下,无意识行为在文学中的体现吧。


参考文献:
[1]唐敬杲选编《管子》(M),香港,商务印书馆, 1925;
[2]彭定求编《全唐诗》(Z),卷181(三册),北京,中华书局, 1960;1845
[3]彭定求《全唐诗》(Z),卷482(八册),北京,中华书局, 1960;5483
[4]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沉》(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65;48
[5]祝肇年《伤心全寄词锋——<浣纱记>述评》(G),常丹琪主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127
[6]鲁迅《鲁迅全集》(五)(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112
[7]丁伟忠《明代妇女的教育》(J),1994年 .03期
[8]同上
[9]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82《儒林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4;7222
[10]李贽《初谭集》,卷三《夫妇》3《俗夫》(M),北京,中华书局 , 1974;49-50
[11]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7
[12]孟昌、曹葆华《高尔基选集·文学论文选》(G),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6;29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罗摩衍那》和《西游记》
下一篇论文:民初乡土教科书《南通县乡土志》初探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