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电影《魂断威尼斯》是一部关于暗恋的男同性恋电影,两位男主人公到影片最后也没有说过一句话,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老人在看到那个十几岁的阳光美少年时痴迷的眼神,这个男孩子对于他是永远也触不到的清梦,而那清梦一路引领着他追随着他的脚步,为了让自己看上去年轻一点,他穿着白色西装化很浓的妆,每当他鼓足勇气想要接近他时,总还是羞怯的逃开,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坐在沙滩上,痴看着在阳光下奔跑在海里的美少年,那裸露的健康肌肤,那动人的美眸,那矫健的身姿,为此,他死而无憾,他死在为自己构建的美好幻想中,这也是逃避的方式,到达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坚守者内心的秘密,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
香港电影《春光乍泄》中,两位男主人公驾车逃到一个诗意的城市——布宜诺斯艾利斯重新开始他们的恋情,在那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里,他们肆无忌惮的挥洒着真性情,在那里,他们找到了自我,逃避的姿态。然而重新回到香港,回到现实,他们又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可以重新来过吗?或许只能在那个与香港颠倒的叫做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城市了。
三、遵循自己内心世界的声音——女同性恋世界寻求社会认同的抗争姿态
与男同性恋电影中的逃避主题相比,女同性恋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对于自己内心情感的追随更为纯粹,更为激进。女同性恋影片和女性主义联系在一起。在传统女性主义看来,女性是男权社会中永恒的“他者”(the others),女性批评致力于对男权社会和传统性别秩序的揭露和颠覆。与异性恋女性相比,女同性恋把男性和男权打倒得更为彻底。女同性恋文本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极端案例和有力证明,并形成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以激进的面目出现在女权运动中。它基本是从“性选择”和“另一种生活方式”出发,主张女性在同类中间寻找“中心”,实现对传统秩序的批评。
华语电影女同性恋话语对男权秩序的批判和颠覆有两种模式:
第一,在异性恋的挫折和对男性世界的失望中,发现同性之爱才是最可靠的情感皈依。这是女性主义文学艺术的一种典型表现模式。同性恋的成因有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社会心理因素。这种表现模式在性社会学角度上,反映了后天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了同性恋。香港电影《自梳》最有代表性,影片塑造了两个女性:意欢为逃避逼婚做了自梳女,爱上一个打鱼仔,又遭背弃;玉环在风尘中阅遍各色男人,从良嫁人,到头来还是男人交易中的筹码。在人生风雨中,她们两姐妹惺惺相惜。影片中,登上客轮、准备逃难的玉环发现意欢没能上船,情急之下,她不顾前夫的劝阻,纵身跳入大海,游向意欢。在何去何从的生死关头,她选择了同性相依。玉环的“跳海仪式”轰轰烈烈地宣告了男性在女性世界的陷落,而女性之爱陡然升腾为神圣的、忠贞不渝的情感摹本。
第二,在同性爱的寻觅和固守中,抗争异性恋男权压制,求得接纳和共存。从性社会学分析,这类影片往往不交待同性恋养成的后天因素,女同性恋在性向寻觅中确认自我身份,或者直接以明确的同性恋身份出现。《蝴蝶》中的蝶在同性恋和异性恋、自我欲望和社会规范之间挣扎。少女时代,父亲的一记耳光打破了她的同性初恋;结婚生子后,阳光般的女同性恋者小叶唤醒了她压抑已久的生命欲望。这一次,她勇敢地拒绝了丈夫的恳求,也无视家人的态度,走向了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影片中的丈夫完全不是传统的大男人形象:他一出场,就是带着孩子,一副奶爸的样子。他买了蛋糕、鲜花,打算和蝶庆祝结婚纪念日,试图挽回婚姻。蝶坚决地要离婚,他只能无奈地把拳打在墙上,落荒而逃。面对小叶,一个小女子,他也只能愤愤离去。在影片中,传统的男性霸权正经历着挑战、变更、衰退。
在影片《夜幕低垂》中,讲述的是卡米尔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点燃这个过程的导火索的人是派翠亚。卡米尔和派翠亚相遇的情境安排得非常好。在卡米尔需要安慰的时候,派翠亚充当了“丈夫”的角色。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很流畅,还衣服引起派翠亚的表白,派翠亚的道歉行为也理所当然,滑翔器使派翠亚有了更亲密接触卡米尔的机会。整个过程中,透露出来的是派翠亚大胆的主动表白,而卡米尔则在不自觉的配合着。她从拒绝到勉强接受,再到主动要求的过程,通过一些细节表现,派翠亚给卡米尔按摩的时候,卡米尔自己开始感觉到“避嫌”的必要,这证明她自己对于派翠亚的感觉已经出现了变化。
伴随着与派翠亚的接近,卡米尔与神学院的老师也渐行渐远。影片中安排多次神父角色的出现,又安排了很多次派翠亚的杂技表演出现,一个是呆板教条的说教,一个是大胆奔放的美的展示。卡米尔最终完全不能同意神父的看法了,并且发现马汀对她进行的所谓“保护”,也都是建立在她的保守的基础上的。在表现这个过程的时候,导演运用平行蒙太奇的方法,展现卡米尔的内心世界:与马汀和派翠亚的亲密关系。
影片中很多场景都具有象征意义:片头卡米尔在水中游泳的情境,说明她内心对于自由的渴望,然而那道隔开她与外面世界的冰层,则象征束缚她的各种社会因素——神权、父权;卡米尔跟派翠亚一起玩滑翔器,享受到了飞翔的感觉,这其实也象征着派翠亚所拥有的野性和自由,而最后卡米尔的受伤,说明追求这种自由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在拍摄派翠亚的杂技镜头的时候,用光都使得画面看起来非常神秘,对于女性美的表现,导演是非常成功的。影片中卡米尔和派翠亚做爱的时候,身下的红布,映衬一黑一白的肤色,非常动人。
影片中的音乐旋律优美,小提琴的悠扬和大提琴的沉稳,把这段艰难的爱情衬托得非常美丽。结尾处,影片运用了改编的“哈利路亚”宗教曲调,充满诙谐讽刺的意味。
同性恋现象从古至今,漫长久远,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还勃兴为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伴随着这种社会现象,丰富的同性恋文学艺术形成和发展起来。电影从其诞生不久,就赋予同性恋艺术一种更形象生动、影响广泛的表现形式。华语电影对同性恋的表达还略显拘谨稚嫩,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渐成气候,初现其审美意蕴。它不仅是华人同性恋群体的影像世界,它更是我们观照历史文化和人情人性的另一面镜子。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