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本论文选取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以及美国CNN著名访谈节目《大卫深夜秀》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二者在话轮、反馈和打断这三种典型的会话现象中的显著差异,剖析中美思想文化的深层差异。以期对观众欣赏跨文化电视访谈节目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论文关键词:名人电视访谈,局部结构,中美思想文化差异
一、引言:
会话分析始于20世纪60年代分析自然会话的社会学家,最突出的有萨克斯(H. Sacks)、谢格洛夫(E.A.Schegloff)、杰斐逊(G. Jefferson), 他们的研究历史短,但成果显著。黄国文先生主要介绍了话轮替换、会话结构、会话规则。何兆熊先生的介绍主要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进行。其中对会话结构的研究是其静态研究的主要内容。静态研究主要限于会话本身的结构,分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会话的整体结构包括会话的开端、本体、结尾。局部结构包括会话的轮换、会话中相邻对、相邻对的内嵌等。索振羽先生又将修正机制补充进会话局部结构当中。本文着重从话轮(turn)、反馈(feedback)和打断(interruption)这三方面对中美名人电视访谈的差异做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二、话轮的对比
萨克斯(Sacks)在对会话结构的研究中发现,会话最显著的特点是参与者轮流说话,简
称话轮。并提出英语中话轮可以由不同的语言单位充当,如词、短语、从句、句子。中美名人电视访谈中不同话轮种类的使用如下例:
①朱军:凭着在家乡生活的积累,凭着对生命的一种感悟,还有学到的一些能耐、一些本事,你从小学宣传队、中学宣传队到了公社宣传队。1982年对你来讲好像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年份,在西风县一举成名,在那儿俨然是一个名人了。那时候演的是什么角色?
②赵本山:《摔三弦》,演的是一个盲人。
③朱军:那个时候戴那个帽子了吗?
④赵本山:已经戴上了。(笑声)
(《艺术人生》2006年01月06日)
Example 4-10
①LETTERMAN: Tell me about what your day wastoday. What did you do? What were you thinking, what did you feel?②CLINTON:Well, I got up and sort of relived what I did a year ago today. I was in Australia and I got a call from two former staff members of mine who were in Tribeca andhad a clear view of the World Trade Centre. Then they called me back asthe second plane was hitting and I just blurted out in Laden did this? Ijust knew, and President Bush was kind enough to get me a military plane. Iflew home, Hillary was in Washington working already to get the support for NewYork, and so Chelsea and I went down to the crisis centre and talked to some ofthe families and some of the people that were hanging around.③LETTERMAN:Now when you say that you knew that it was Bin Laden, you knew this as morethan a hunch? You had intelligence to suggest this? What was --
(Bill Clinton on The David Letterman Show, September 11th 2002)
以上例子中,中文访谈中话轮④是短语局部结构,②是从句,①③是句子。而美国访谈中,①
②③全是句子。通过对二十二篇语料的分析得出中美名人电视访谈中不同话轮种类使用频率如下:
百分比
话轮种类
|
中文访谈
|
美国访谈
|
词
|
19.37%
|
3.8%
|
短语
|
22.8%
|
5%
|
从句
|
15 %
|
0.1%
|
句子
|
42.83%
|
91.1%
|
由上表可以看出,美国访谈中以句子形式出现的话轮频率相对较高。也就是说,中国关键词、短语和从句。因为除句子以外其他任何的话轮构成形式都相对简短,在中国的访谈中主持人将更多的谈话时间留给了嘉宾论文网站大全。而在美国访谈中,无论主持人还是嘉宾都习惯使用句子这一话轮形式,所以美国主持人相对来说对嘉宾讲话时间的多寡考虑较少。所以,中国主持人将主要的话语权交给了嘉宾,而美国主持人则把自己和嘉宾放到了相对平等的地位上来。这一现象源于中美思想文化差异在权势距离方面的表现。
权势距离指权力在不同社会成员和组织团体间的不均等分布。权势距离高的国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地位不等,所有社会成员间地位呈垂直梯度分布;权势距离低的国家认为人人生而平等,上下级权势相当。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权势距离高的国家,而美国是一个权势距离低的国家。在中国,依照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体力、家庭背景和职业等因素将社会成员的权势划分为不同的层级;而在美国,对平等的重视有其宗教根源。不仅本国人之间人人平等,对待外国人也是一视同仁,对于服务行业人员,如服务员、店员和出租司机等也无歧视。
据此思想文化方面的差异,名人电视访谈中主持人和嘉宾的权势距离在中国也大于美国。美国人视自身与嘉宾地位等同,谈话自然随意;中国主持人把嘉宾放到节目的主要位置上,将更多的谈话时间交给嘉宾。
三、打断的对比
打断是前一个说话者谈话中断或结束之前第二个说话者开始讲话的现象。Zimmerman 和West认为打断意味着对会话的控制权,因为它是一种违反话轮规则的行为。Tannen认为,打断即前一个讲话者没有显示结束话轮的意图,而另一个讲话者抢夺话语权。中美访谈中主持人与嘉宾相互打断的情形如下例:
①朱军:在你童年的记忆当中,除了在泊船上做一个漂亮的飞燕入水之外,还有让你觉得快乐的事情吗?
陈坤:很多吧,老打我弟弟。那个时候我真是特别无知的。很奇怪,我特别心疼我弟弟,但我老打他局部结构,因为我觉得他没有按我认可的思维去做。有些时候我以教训他为乐。
②朱军:为什么?你可以从中感受到……
陈坤:当大哥的感觉。
③陈坤:幸运眷顾你的时候,你如果还不好好抓住它,就没有机会了。我很清醒地知道,我一定要抓住它,哪怕我当时还是更喜欢唱歌。对我来说,这是我可以接受的惟一一所高等学府,这是我惟一一次……
朱军:可以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
(《艺术人生》2006年01月06日)
Example 4-8
①LETTERMAN: Here's how I remember it. One time..ROBERTS: No, not the one time a thousand years ago, no, no, no. I've invitedyou to a party and you said okay I'll be there and then, you, this is what hedid.
②LETTERMAN: We're talking about Thanksgiving. ROBERTS: (looks at Paul) You don't speak for this entire --LETTERMAN: That's right - that's right.
(Julia Roberts on The David Letterman Show, November 20th 2001)
上两例当中,主持人打断嘉宾的例子出现在中文访谈中的③和美国访谈中的②;嘉宾打断主持人的例子出现在中文访谈中的②和美国访谈中的①。从二十二篇语料中看出中美访谈中主持人和嘉宾相互打断的频率如下表:
百分比
访谈类型
|
主持人打断嘉宾
|
嘉宾打断主持人
|
中文访谈
|
17.2%
|
82.8%
|
美国访谈
|
83.3%
|
16.7%
|
上表可以显示出,嘉宾打断主持人的现象常见于中文访谈中,却较少见于美国访谈中。此类现象源于中美思想文化中有关“面子”的差异。
在美国,“面子”理论的主要提出者是Brown和Levinson,含义在于:每个人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包括两种愿望(面子需求):渴望不伤及面子(消极面子)和渴望得到赞许(积极面子),重点在于个人行动的自由;中国式的面子则是由道德为准绳的个人的公众认可度,强调的是个人行为对团体和谐度的影响。所以中美的“面子”的差别在于团体和谐的维护和自我中心主义的差异。
在中国访谈中,嘉宾和主持人同属节目的成员,嘉宾打断主持人对节目整体效果并无实质影响,即不妨碍团体和谐度,所以不会伤及主持人的“面子”,而美国嘉宾打断主持人,意味着对主持人个人“面子”的损伤,所以此类现象少有发生。
四、反馈的对比
反馈项目是会话过程中由听话者发出的,对说话者做出的简短反应。用来表明对说话者的注意、关切,传达一种“我在听”或“我对你的话很感兴趣”的信息。从会话的内容的角度看,反馈项目的信息量是可忽略的,但从会话双方关系的角度看它是不可缺少的,否则会话很难进行下去。反馈项目包括语言性的和非语言性的,非语言性的又可以成为身势等伴随动作,如点头、注视说话者、对说话者的话感兴趣的面部表情。本文主要讨论语言性的反馈项目局部结构,如下例:
朱军:演了这么多年小品,你觉得哪个你演得最好?
赵本山:哪个最好呢?应该是《今天明天昨天》。
①朱军:《昨天今天明天》。
②赵本山:是,这个还可以。算是我这些年来一个很好的作品。
③朱军: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
赵本山:因为过去都是那种赵本山风格的表演,台词比较满,语言包袱比较多。《昨天今天明天》用一个栏目做载体,整个形式变了。
朱军:《昨天今天明天》没有一点遗憾吗?
赵本山:遗憾就是短了些。如果长到一小时还有那么多笑声,就没有遗憾了。(笑声)
朱军:对今年的小品《心病》怎么评价?
赵本山:这个小品就是时间很短,《心病》这个名字也不好,真变成今年春节晚会的心病了。
④朱军:但是你依然拿到了语言类节目的一等奖论文网站大全。
赵本山:可能是因为我的人气,再加上给我个面子,就给了一等奖。这个作品没有大问题,它讲的是人性,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东西,对这个作品我还是很欣赏。但是今年演得特别累,状态不好,我对我的表演很不满意。
朱军:很多观众看完这个作品以后觉得不错,大家看到你不由得就笑。但是也有很多观众反映,好像没看明白你要说什么。赵本山:那就是没看懂。它说的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当中存在的一个东西,劝别人都行,轮到自己就糊涂。农村经常发生这样故事,这家离婚了,有人来劝了,劝了不到两天,他自己也离了。
⑤朱军:就是想揭示人性当中的一个弱点.
(《艺术人生》2006年01月06日)
Example 4-12
LETTERMAN: I know it’s a teen show, but inthe production I know we don’t see nudity on the show, but was it like you comeout -- and you have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