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从《桃花扇》看儒家的祭祀文化_儒家礼仪

时间:2013-07-03  作者:佚名
在《桃花扇》中,百官是在崇祯死忌周年祭奠。古代帝王死后,不仅有一大套隆重繁琐的葬仪礼,有虞祭、卒哭祭等各种祭礼,但对于这种周年忌日古人并不格外设礼。周年祭与一般的忌辰祭并没有明显的分别。在《续通典》中有这样一段话“唐宋忌日百官于寺观行香诵经设斋以为追荐,虽属孝思,颇非典礼,不若金代于衍庆宫亲奠,百官陪拜能酌古祀而修其制也。明国忌日,遣官上陵,亲祭内殿(即奉先殿),无行香斋荐之礼,皆唐宋所不及”,这段话明确指出明代忌日皇帝是要亲祭奉先殿,还要遣官上陵祭祀的。《明会要》中记载“凡值帝后忌辰,遣官祭陵,止用香、烛、酒、果,无帛”,并对皇帝谒陵祭祀(亲谒、遣官谒)作了简明的记录。而《明史》中亦有相关文字“节序忌辰等祭,行于奉先殿”、“永乐元年高皇帝忌辰,(帝)亲祀于奉先殿,仍率百官诣孝陵致祭”。综合上述的材料可以看出,崇祯的忌日祭祀按正常的礼仪来讲,应是弘光亲祭奉先殿并遣官谒陵。但当时处于非常时期,局势动荡,用常礼已完全不可能了。历史上崇祯帝自缢煤山后就是草草安葬的,在剧本“闲话”一出中,张薇说的“亏了一个赵吏目,纠合义民,捐钱三百串,掘开田皇妃旧坟,安葬当中”就反映了当时的窘境。这与《明史》记载的文帝葬祭仪可以说有天渊之别。崇祯死后建立的南明小王朝,也仅得偏安一隅,而且时局日促,谒陵祭祀自然已不可能。据《南明史·志第二》记载:“弘光元年壬寅寒食,先帝忌辰,于奉先殿举哀,百官于太平门外设壇遥祭,别一壇祭东宫,二王于侧。是日,止音乐,禁屠宰,停百姓嫁娶,各衙门轻重刑罚……鲁王在舟山,永历四年三月壬申威宗忌辰,筑壇遥祭,孙延龄读祝,王伏地哭,陪祭文武皆泣不成声”[5]P381。由此可见,作者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安排忌辰哭奠,亦是有史料依据的。哭奠在本剧中不仅是给各个人物提供一个展现自身的场所,更重要的是渲染一种氛围,让全剧的兴亡之感达到一个高峰。孔尚任在此详细地写出了整个仪式的过程,给人一种浓浓的历史感。

但历史上明代的忌日祭陵仪如何,我们现在已无从得知了。在《大明会典》中仅记载有“山陵遣祭仪”,并未特别提到“忌日仪”。但各个朝代的祭仪程序都基本上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同一朝代的各种祭仪更是大同小异[6]P202。明代的祭仪流程大体上可分为卜日、斋戒、陈设、省牲、迎神、奠帛爵、读祝、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望瘗,其中从“迎神”到“望瘗”是正祭。要特别说明的是正祭前的“斋戒”,它的历史由来已久。从《礼记·祭义》的记载可知,祭祀的原则不止一条,最根本的便是“敬”,“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而斋戒正体现了“敬”的要求。《礼记·祭统》中说“及时将祭,君子乃斋,斋之为斋也,斋不斋以致斋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斋……及其将斋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心不苟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苟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斋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在后世的祭祀中,斋戒都是一项必备的内容。明代洪武二年,学士朱升等主奉敕撰斋戒文“戒者,禁止其外;斋者,整齐其内。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饮酒,不茹荤,不问疾,不吊丧,不听乐,不理刑名,此则戒也。专一其心,严畏谨慎,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诚,无须臾问,此则斋也。”忌辰祭亦是如此。对于忌日祭祀的服装,《明史》明确指出是服浅淡色服,又记载“文武官……衰服二十七日……二十七日外,素服、乌纱帽、黑角带,二十七月除”照此来看,崇祯的周年忌日百官应是素服。《清代续文献通考》就有较详细的“忌辰致祭陵寝仪”,在康熙时期就有忌辰服素服、举哀之项。那么既有可能明代的忌日祭陵仪有服素服、举哀之项,也有可能是作者孔尚任出于创作的需要,将祭祀的仪式进行了一些借鉴挪用,为的是更好的营造氛围,也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各个不同的心理情感。

《桃花扇》中有关于儒家祭祀礼仪的场面描绘除了“哄丁”和“拜坛”这两出外,“闲话”一出中也涉及到了祭礼。其中有小生(蓝瑛)的一问“闻得北京发书一封与阁部史可法,责备亡国将相,不去奔丧哭主,又不请兵报仇。史公答了回书,特着左懋第披麻扶杖,前去哭临,老先生可晓得么?”此处提到的奔丧哭主,即为祭祀的内容。在《明史》中记载,帝王死后“在外百官,诏书到日,素服、乌纱帽、黑角带,四拜,听宣读讫,举哀,再四拜。三日成服,每旦设香哭临,三日除。各遣官赴京致祭,祭物礼部备”。在这形势危急的时刻,北京方面却还斤斤计较于这礼的恪守,确有几分迂腐不知变通了。还是在这一出中,外(张薇)说“大行皇帝未满周年,下官现穿孝服,每早每晚要行香哭拜的”,并取出香炉、香盒,叩头上香,“伏地放声大哭”。这里的“每早每晚行香哭拜”即“朝夕奠”,《明史》“文帝葬祭仪”中定“卒哭用虞祭后刚日,礼同虞祭,自是罢朝夕奠”。那么,张薇这个锦衣卫堂官应是卒哭祭(即百日祭)后免朝夕奠,并不需要周年,孔尚任在此对时间上略作了改动。

当然,儒家的祭礼种类繁多,在历代都最受重视,所谓“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7]。《桃花扇》中讲到儒家祭礼的地方并不多,而且又根据艺术创作的需要进行了改动,但窥斑见豹,我们已可以从中领略到儒家礼仪文化的繁富博大。“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儒家礼仪从它产生之日起就较为系统、复杂,加之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在继承前代礼仪的基础上又不断地进行增删、改动,使得礼仪在具体实施中各个时期都存在着不同。但无论怎样,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的礼学思想已经成为国家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指导人们思想和言行的准则。


参考文献:
钟敬文主编.中国礼仪全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
[1]《湖海集》卷十二《答费此度》札
[2]《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
[3]《礼记·文王世子》
[4]《隋书·百官志》
[5]钱海岳《南明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
[6]钟敬文主编《中国礼仪全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7]《礼记·祭统》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也说儒商—以徽商为例_人文历史论文
下一篇论文:从会话分析中看中美名人电视访谈的差异_局部结构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