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以残忍的反抗寻求有意义的生活——论“80后”小说颠覆性师长形象及其启示

时间:2012-09-27  作者:文学院,上海,文学院,江苏,南通
“80后”塑造的这些师长形象颠覆了“成人”一向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太阳中心说”似的霸权性思维,无疑具有革命性意义。巴尔扎克曾在《夏倍上校》里借律师但尔维口说过这样的话:“我看到的简直说不尽,因为我看到很多法律治不了的万恶的事情。总而言之,凡是小说家自以为凭空造出来的丑史,和事实相比之下真是差的太远了。”《中国青年报》曾有一则报道:“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的学校里,很多家长出重金把迷恋上网的“问题少年”送去“拯救”,刚刚被送去14个小时,就被几位辅导老师活活给殴打至死。这不是文学也不是杜撰,这血淋淋的现实远比文学作品的想象和虚构要丰富和残酷得多,许多人还疑问“80后”青少年作者笔下为什么充满忧伤、愤懑和怨恨,那些自以为是的师长们,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在孩子眼睛里,他们到底是一种什么形象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而众多“80后”写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他们的笔下,鲜见感恩于师长们“教诲”、“治疗”和“拯救”,反而带来障碍和伤害、遭到鄙视和悖逆。大量此类反面成人、师长和男性形象出现在孩子笔下,是源于一种时髦的潮流,还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是否值得反思——如果说“孩子”需要拯救的话,为人师长者是否也需要拯救?

“80后”小说形象塑造的文学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全球一体化,价值多元化,信息数字化,从父辈的政治狂热人文历史论文,到叔叔辈的“去政治”的政治狂热,“80后”完成了彻底的个人化的转型,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个人化”到这样彻底,集体记忆全面消失消解,只剩下一个个孤独而个性的个体。从父辈们极端红色信仰,到叔叔辈们反抗极端信仰的信仰,“80后”彻底完成了泛信仰的转型,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信仰泛滥成没有高度、平面化、个人化的价值观;存在方式从现实劳动场地、现实生活世界,转移到虚拟网络空间,代际间的代沟被数字化成天堑般的鸿沟。在信息网络世界里社会生存场域里的主流话语霸权也消解成了诸神狂欢,“80后”新新人类在网中生存网中成长,更熟悉新媒体,更有天然优势利用新媒体去广泛涉猎思想文化信息资源、去发挥个性特长自由表达。

“80后”的迷惘叛逆奋笔疾书中有其独特的体验和思考,不仅为当代文学提供了属于“80后”一代人的青春话语,青春体验和青春思维,而且提供了一大群具有“80后”色彩的青春形象群和师长形象群。

真正的成长更多的是漫长的看不见情节、看不到痕迹、看不见明显“仪式”的一个延绵持续、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且真正理想的,符合个体愿望的“成长”方式,是自我的设计,是一种自我引导,拉康倡导的那种“新人”的成长,不是靠老人成人的经验、知识、权力,世俗功利、各种意识形态话语等等组成的“他者”运用“支配技术”对个体之我的建构,而是通过“自我技术”,进行“自我生产”,自我锤炼,自我造型,在自我生命身体内寻求真理,用诗的标准,审美的标准,生存的艺术,把自我建设成一个自由、审美的飘逸洒脱、逍遥快乐的个体。这种“成长”是青年所憧憬和追求的,也是“成长”的走向和趋势。

80后小说中师长形象对传统的颠覆和解构,不只是故事情节和美学效果的需求,更不是单纯为了娱乐或扭曲丑化师长们,而是从反面表达出自己的期待,期待更有责任心人文历史论文,道德更高尚,更令人尊重和崇敬的,能真正作为灵魂导师的师长形象。

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个体思想情感的表达都不是枯燥单调乏味的素描,而是镶嵌在那些或空灵飘渺,或清新纯美,或幽默智慧的青春话语里,带着属于青春的活力和动力、青春的激情和激愤,血气和野性,大胆个性鲜明,真情迸发,直言不讳,反讽、幽默、无厘头、戏仿、拼贴、破碎中不乏青春面孔带着泪的微笑。保持和发扬了“新概念”的精神和风格:创意性发散型的新思维、充满个性的新表达、真切真实真挚的真体验,精妙犀利、清新华丽,才华横溢。饱含和透射着天才的悟性和轻松自由的语言驾驭能力,放荡不羁的个性,成长蜕变中的疼痛和忧伤,青春萌动中的激情和柔情,对家庭学校规训压制的郁愤不平,对美好情感和崇高理想的憧憬和幻想,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向往。这些别具特色的青春话语,这些个性鲜明的形象群都是“80后”作家群给读者和当代文学史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悦然《誓鸟》,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2][美]埃·弗罗姆《爱的艺术》,康革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3]张悦然《葵花走失在1980》,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4][美]米勒《文学死了吗》,李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以《诗经》为例谈先秦儒学对文学的影响_仁
下一篇论文:以现代化为引领的哲学意蕴_现代文化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