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看到大众文化本身的良莠不齐,而一味的对它们表示认同和肯定,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为那些有背于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大众文化进行辩护,这是极不应该的。
第三,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在对整个社会系统的把握上出现了偏差。他没有看到现实社会中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更没有看到执行这两个功能的主体往往是相同的,忽视了对生产结构即生产者与所有者的分析,这样就必然导致他的大众形象有乌托邦的倾向。
总之,费斯克继续遵循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理路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进行大众形象纠偏,一方面坚持把文化作为政治斗争的场所或工具,另一方面又力图从大众本身出发寻找社会进步的源泉和动力,为大众文化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美]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英]默罗比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田晓菲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4 美]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5 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6月
6 英]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
7 尤战生:《流行的代价: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