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供试螨(乱跗线螨)。黑点病”的发展不符合病原菌侵染规律[1]。严重阻碍苹果套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苹果的生长。田间防治试验。
论文关键词:乱跗线螨,黑点病,套袋,苹果,防治
近年来,套袋苹果“黑点病”已成为套袋苹果生产的重要经济损失之一,危害率可达50%―90%。严重阻碍苹果套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套袋苹果“黑点病”危害状主要集中在苹果果实萼洼及其周围。其受害部位果皮变灰褐色或黄褐色,形成许多单个圆形斑点,有的斑点上粘有白色粉状物,果实受害部位表皮木栓化,在解剖镜下观察,危害状内部的果实细胞呈海绵式的干枯状。随着苹果的生长,危害部位凹陷或出现龟裂,但“病斑”不扩展。作者于2003-2005年系统调查了套袋苹果“黑点病”的致害因子及其发生规律,发现乱跗线螨(图1)的发生与“黑点病”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而与康氏粉蚧没有相关性;“黑点病”的发展不符合病原菌侵染规律[1]。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利用人工饲养的乱跗线螨回接苹果以及针对该螨的田间防治试验,并探讨了其适宜繁殖的环境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1.1回接试验
1.1.1 供试螨
供试螨(乱跗线螨),7月份从昌黎县汀泗涧村果园采集套袋金冠苹果,剜取苹果萼洼,以苹果萼洼作为食料,把苹果萼洼置于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农业论文,在室温、遮光的条件下进行人工饲养。
1.1.2供试苹果
9月1日在上述果园 (昌黎汀泗涧11年生果园) 选取没有“黑点病”症状的套袋金冠苹果50个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1.1.3回接方法
试验共设4个处理,随机取样,每个处理10个金冠苹果。
(1)杀菌剂处理,先用12.5%腈菌唑乳油处理试验苹果,再把10-50头乱跗线螨接到每个苹果萼洼处,其中2个果接螨50头,4个果接螨20头,4个果接螨10头。假设杀菌剂对螨无致死能力,因此试验果的实际携螨量应分别为≥50头/果,≥20头/果,≥10头/果。
(2)空白对照,人工去掉苹果萼洼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用75%酒精擦洗试验果,不接螨,即携螨量为0。
(3)直接接螨处理,把10个试验果取回后,每个苹果直接接10头螨,实际携螨量为≥10头/果。
(4)自然对照,采回的试验果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室内观察,携螨量为0-n头/果。
完成处理的试验果,用脱脂棉球包住果柄,并在棉球上加水保湿,重新把苹果套上新的双层苹果纸袋,置于纸箱内,室内存放。
在处理后9天(9月10日)、15天(9月16日)、27天(9月28日)观察“黑点病”发病情况。
1.2光照及温、湿度对“黑点病”发生的影响
昌黎果树所苹果园,采用双层纸袋为苹果套袋,内袋为黑色,外袋的外面为土黄色内面为黑色,苹果处于遮光环境中。从5月26日-9月11日,间隔7-10天调查1次,按照树的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取样调查苹果果袋内、外温湿度,计算袋内外平均温湿度。
1.3田间防治试验
1.3.1试验材料: 上述11年和19年生果园,品种为金冠。所用药剂为螨类忌避剂乳油、48%乐斯本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
1.3.2 试验方法
(1)套袋前用药剂浸泡果袋:6月20日,苹果套袋时,用螨类忌避剂乳油200倍、48%乐斯本乳油2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三种药剂浸袋处理农业论文,用三种药剂把苹果袋各边缘浸透,另设空白对照,共计4个处理,每个处理2株苹果树,试验园全年不喷任何药剂。
(2)田间喷药防治:在19年生果园,设3个处理,螨类忌避剂乳油200倍;48%乐斯本乳油2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每处理重复4次,每小区2株苹果树,7月10日开始,每隔20天喷一次药,共计施药3次。
苹果摘袋后(10月7日)调查苹果果实“黑点病”的发病个数,计算发病率。药剂浸袋,用200倍螨类乳油忌避剂共计调查50个果、2000倍48%乐斯本乳油调查100果、5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100个果、空白处理调查96个果;喷药防治,喷螨类忌避剂乳油200倍、48%乐斯本乳油2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3个处理的每个小区调查2棵树,每个小区调查100个果实。
2 结果与分析
2.1 乱跗线螨导致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生
接螨试验结果(表1),四个处理的发病率分别是,空白对照,乱跗线螨携带率为0,“黑点病”发病率为0;自然对照,取自田间,乱跗线螨携带量为0-n头/果,发病率为20%;杀菌剂处理后接螨的,乱跗线螨接螨量为10-50头/果(携螨量≥10-50头/果),发病率为60%,其中10头/果为25%,20头/果为75%,50头/果为100%;直接接螨,乱跗线螨携带量为≥10头/果的,发病率为40%。从发病速度来看,第9天(9月10日)观察结果为杀菌剂处理有4个果出现“黑点病”症状,其中2个果为携螨≥50头/果和2个携螨≥20头/果的果,携螨≥10头/果和0-n头/果的自然对照没有发病,至此携螨≥50头/果的试验果全部发病;接螨后15天(9月16日)观察,2个果出现“黑点病”症状,其中1个为携螨量≥20头/果的农业论文,1个为自然对照(0- n头螨/果),空白对照和携螨量≥10头/果未出现症状果;接螨27天(9月28日), 6个果出现症状,其中携螨量为≥10头/果有5个果(杀菌剂处理1个,直接接螨处理4个),自然对照(携螨量0-n头螨/果)1个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从试验结果可以初步看出,杀菌剂处理后接螨10-50头/果,发病率明显高于自然对照,达到60%,说明杀菌剂没有控制“黑点病”的作用;携螨量在≥20-50头/果时,9天内即可发病,携螨量约10头/果时,需要大约27天发病,因此携螨数量与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病率呈正相关,没有乱跗线螨的果实(空白对照)则不发病。
表1 苹果接螨试验
Table 1 Trial of Inoculatemite in apple
日期
Date
|
杀菌剂处理后接螨
Inoculation after fungicide treatment
|
空白对照removal mite ck
|
直接接螨
Inoculation
|
自然对照
ck
|
10头/果
|
20头/果
|
50头/果
|
10头/果
|
0-n头/果
|
09-10
|
0
|
2
|
2
|
0
|
0
|
0
|
09-16
|
0
|
1
|
/
|
0
|
0
|
1
|
09-28
|
1
|
0
|
/
|
0
|
4
|
1
|
危害率
incidence rate(%)
|
25
|
75
|
100
|
0
|
40
|
20
|
平均危害率mean incidence rate(%)
|
60
|
0
|
40
|
20
|
2.2光照及温、湿度对“黑点病”发生的影响
5月下旬-9月中旬,袋内温度变化范围在大约在25~34℃之间,袋外温度大约在22-31℃之间,袋内温度明显高于袋外温度,两者的变化趋势几乎呈平行状态。同期袋内湿度变化范围在48%~79%之间,袋外湿度变化范围在36-78%,袋内湿度明显高于袋外湿度,2者亦呈平行状态(图3)。乱跗线螨在苹果套袋后6月下旬开始出现在套袋苹果的萼洼处,7月中旬明显增加[1],田间调查发现,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病率在54%以上,而不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病率不足1%,说明乱跗线螨喜欢黑暗遮光的环境,另外,镜检发现,在光照条件下,乱跗线螨迅速逃离, 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乱跗线螨具有趋暗的习性。根据对苹果袋内温湿度测量结果分析,该螨适宜的温度大约在25-34℃之间,适宜的湿度大约在48%~79%之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