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大棚草莓果实以鲜食为主,必须在70%以上果面呈现红色时方可采收,冬季和早春温度低,要在8-9成熟时采收。
关键词:大棚草莓,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草莓是蔷薇科草莓属的多年生植物。草莓,结果快,成熟早,繁殖易,周期短,效益高。在江苏省北方地区如徐州等地作保护性设施栽培,采果期可以从当年的元旦一直延续到5至6月份,填补了水果的淡季市场,在这些城市每年元旦至春节期间,市场零售价1千克14元-22元,经济价值可观,平均每亩能收益1万元-3万元。发表论文。
1.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具有丰产、抗病、质优、适合于本地区保护地栽培的品种,主要有:丰香、春香、梅香、全明星、女峰等在冬季和早春低温条件下开花多、自花授粉能力强、生长势强,座果率高,耐荫,耐寒,抗白粉病,休眠期短的优良品种。
2.定植建园
草莓园应选择地面平坦、地势稍高、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透水通气良好的沙质或壤质土壤。施足基肥(饼肥、家肥、人类尿、磷肥)腐熟后撒施,同时每亩用50%辛硫磷一斤拌细土25斤,撒施防治蛴螬、蝼蛄、地老虎等害虫。
为争早上市,草莓移栽大棚的时间应在9月底至10月初移栽。发表论文。选无病虫害的健壮假植苗,清除老叶,于阴天或晴天下午定植,要随起苗随移栽。每畦栽双行,行株距为25-30厘米,穴距16-18厘米,亩栽7000株左右。栽植深度以“深不埋心,浅不露根”为宜,过深会影响新叶的发生,并导致新株死亡;过浅,部分根系暴露,水分蒸发量大,且吸水困难也会影响成活。草莓苗定植后及时浇水,保证苗木成活,经缓苗开始进入花芽分化期,此时应控肥控水,防止苗旺长,以促进花芽分化。
3.适时扣棚
适时扣棚保温是草莓保护地栽培技术中的关键。扣棚过早会影响草莓腋花芽分化(一定低温有利于花芽分化),导致减产;扣棚过晚,又导致草莓休眠,植株矮化,发肓不良,使栽培失败。扣棚时间,一般在11月中旬前后。农民操作时大部分按大雪节气之前扣棚。
4.田间管理
草莓果实发育的适温为18-25℃,要在冬季和早春达到这一温度,可在大棚膜内加盖地膜。盖膜时间应掌握在日平均温度降到8℃左右时开始盖膜,盖膜前先除草、中耕、施肥、防治病虫害。盖膜后,晚上棚内应保持温度8℃,白天25℃左右,晴天中午要掀膜,下午3点复膜。当棚内湿度超过70%时,要及时通风。
整个生育期肥水要充足,为防止脱肥早衰,要重施优质腐熟农家粪肥,及时追肥和经常喷施叶面肥。定植后立即灌水,在开花及浆果生长初期,分别灌水一次,若天旱,应5-7天灌1次水,秋季多雨时,应及时排水。
5.花果管理
应用赤霉素:扣棚加温后,植株长出1-2片幼叶时喷10-ppm赤霉素,每株喷5毫升药液,间隔1周,按长势强弱可酌情喷2-3次,促进生长发育。
放蜂促进授粉:放蜂时间在整个花期进行,放养量以每亩两只蜂箱为宜,授粉期间棚内白天温度保持在20℃-25℃.
疏蕾:花蕾分离至一、二级序花开放时,根据限定的留果量,疏除后期未开的花蕾。
摘叶:适时适量地摘除老叶,及时摘除残叶和病叶,并将其带出园外销毁或深埋。发表论文。
垫果:草莓垫果最好采用地膜覆盖,结合土壤管理,一举多得。没有地膜,也可在现蕾后铺上切碎的稻草或麦秸垫果。垫果材料在果实采收后应及时撤除,以利于中耕施肥等田间管理。
除匍匐茎:果实发育期发生的匍匐茎,应及时摘除,人工摘除匍匐茎费工,可试用多效唑、青鲜素或矮壮素等,来抑制匍匐茎的发生。
6.病虫害防治
草莓的主要病害是灰霉病、白粉病、叶斑病等,要以预防为主,合理轮作,清洁土壤,加强田间管理。灰霉病:在叶、花、果实均能发生。初浸染时,病部出现不明显褐色湿润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严重时病部表面密生灰色霉层,湿度高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浸染叶梗、花、花梗和果实。叶背发病初期局部出现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以后迅速扩展至全株,严重时叶片向上卷曲,病斑变红褐色。果实浸染后果面上覆盖一层白色粉状物,失去商品性。发病时,要注意开花前后不宜用药,以免影响授粉,使畸形果增多,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和安全间隔期。如发生灰霉病,可用50%速克灵800倍液和65%杀毒矾1000倍液交替使用喷雾。白粉病可用三唑酮1500倍液和杜邦福星600倍液交替使用。叶斑病可用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7%可杀得500倍液喷雾,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草莓的主要虫害是蚜虫、红蜘蛛、青虫、蛴螬、地老虎等,蚜虫、红蜘蛛、青虫可用20%增效速灭菊酯、吡虫啉等药剂喷杀,地老虎及其他地下害虫用1000倍辛硫磷浇灌毒杀。
7.适时采收
大棚草莓果实以鲜食为主,必须在70%以上果面呈现红色时方可采收,冬季和早春温度低,要在8-9成熟时采收;早春过后温度逐渐回升,采收期可适当提前。采摘应在上午8-10时或下午4-6时进行,不摘露水果和晒热果,以免腐烂变质。采摘时要轻摘、轻拿、轻放、不要损伤花萼,同时要分级盛放并包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