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观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2011-04-21  作者:秩名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全面发展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观点,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统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制度保障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政治参与、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需要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能够相对平衡、相互协调。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再到不平衡的循环往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同的区域、群体、行业和领域因发展起点、资源条件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发展的速度、程度和水平上有差别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没有相对的平衡,就没有秩序、稳定与和谐。对发展差异过大的现象不主动调控,强的越来越强,弱的越来越弱,就会制约和影响整体发展。因此,我们要善于搞好统筹协调,高度关注并切实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避免经济社会发展失衡。

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可承载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增加,特别是由于近些年粗放增长的问题比较突出,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林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这种深化,体现了认识发展不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解决现实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经过27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也产生和积累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和矛盾。科技论文。这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利用效率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这种增长方式与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的矛盾日趋严重。二是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收入差距出现了明显扩大的趋势,其主要表现在:(1)城乡差距扩大; (2)地区差距扩大;(3)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扩大。三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约束增强。由于人口多,我国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等问题愈加突出。“目前我国土地沙化面积已达174. 3万平方公里,并且仍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被酸雨侵害的面积占1/3;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城市河段90%以上受到污染。”【6】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政策。党中央着眼于谋全局、谋长远,着眼于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要求确立科学发展观。

2003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1万多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090美元。从历史看,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指出,根据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这时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发生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国家发展趋势会分化为两类,一类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等会继续向2000美元等更高目标发展;二类国家,如拉美国家则停滞不前。其原因是这些国家原来的比较优势降低或丧失。二是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需求出现多样化、多变化。三是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处理不好则引起社会动荡。四是人们参政、议政的政治要求也提高了。“这说明我国社会发展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全面协调经济、文化、政治及社会的发展,改变以往发展模式,更多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否则,就会陷入拉美国家的陷阱,长期徘徊在一、二千美元之间。”【7】因此,必须实现我国发展模式的转换,确立科学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从总体上研究和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什么叫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这些根本问题。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的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一)它为科学处理经济建设、生态保护与人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对以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想的纠正,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在实践中,也有些人把这个命题简单化和庸俗化,“在经济发展上则表现为: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重单纯总量增加,轻资源合理配置,重短期增长,轻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发展上表现为: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忽视资源环境的保护。”【8】这样的发展,固然取得了一时的经济增长,但最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将产生巨大影响,它将使我们从过去的那种对经济,对CDP增长过分的果拜中解放出来,扬弃以往的片面发展观,反思高代价增长棋式所产生的诸多弊端,去重新思考新的发展模式,更新发展理念,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但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它是从另一个侧面对它的强调。而且,我们还必须防止另一种偏向,即抽象的强调‘以人为本”,忽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忽视中国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脱离生产力现状抽象的谈“人性”、“人的自由”和“人权”。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矛盾,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要达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使一定的生产条件不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界限。”【9】(265)因此,在实践中应该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并切实抓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

(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实践指向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现代化的实践应该采取协调发展战略,应当坚持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原则,这既是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也是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选择。作为社会发展目标,2020年我们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2050年,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对实践方式客观上提出了科学性的要求。目前,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呈现出整体的不平衡:一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践任重道远;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落后的农业对应现代化的工业;三是“三农”问题异常突出。种种问题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障碍科学发展观为我们的实践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二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实践模式,追求实践发展的整体性,正确处理实践中所呈现的均衡与非均衡、发展与再发展、现实与未来的矛盾。为此,我们必须确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战略”,实现我国发展实践的转换。

总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一科学发展理念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高扬人的旗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会顺利发展,从胜利走向胜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蒋秧生.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5).
[7]高晓林,夏洪海.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客观依据和时代背景[J].社会主义研究,2005(1).
[8]余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实践意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
[9]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实践思维方式与实事求是
下一篇论文: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读者推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