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旅游论文

民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思考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民风民俗旅游资源作为人文旅游资源中的重要内容,其旅游吸引功能广泛而显著,其魅力是众多旅游者所神往的。可以说,西部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成败。
关键词:民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难点,对策
民风民俗旅游资源作为人文旅游资源中的重要内容,其旅游吸引功能广泛而显著,其魅力是众多旅游者所神往的。因此很多地区都把开发民族旅游作为重点,尤其是西部地区,有着我国众多民族,各族皆有绚烂风情,在这里,民风民俗旅游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西部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成败。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现阶段很多地方在民风民俗旅游开发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致使许多资源还未被开发出来,而开发出的资源,又还不是很完善。究其原因,除了开发条件的限制外,还在于民风民俗旅游资源有着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一.民风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内容
民风民俗资源是在特定地理条件下,特殊人群长期特定生活中形成的,因其与其他人群的不同,故在满足人们基本旅游需求——好奇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重要旅游资源。就其内容而言,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传统节日、礼俗、文学艺术、宗教、民族服饰、风味饮食、民居、风物特产。这其中节日、礼俗、文艺、宗教属于非物质性范畴,而服饰、饮食、民居、特产则属于物质层面的内容。
二.民风民俗旅游资源特点
(一)广泛性。虽然民风民俗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以上几类,但也只是窥豹一斑而已。因为世界民族众多,民风民俗又涉及各族各个方面,甚至同一民族因地域及历史原因在民俗表现上亦或有所不同,并且对旅游者来说,凡能对其形成旅游吸引的事物均可视为旅游资源,所以民风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是非常广泛的.
(二)自在性。民风民俗是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因此即使没有任何外在目的(包括用于旅游)也会照常进行,故有其自在性.
(三)体验性。当民风民俗作为旅游资源时,审美者往往需要充分地参与其中才能体验其魅力,尤其是对于精神层面的内容更是如此。
三. 开发难点
由于民风民俗旅游资源有上述特点,旅游者对民风民俗资源进行审美活动时,与对其他旅游资源审美的特征有明显不同,这就使得民风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上形成难点.
(一)旅游者有限滞留与民俗旅游资源广泛存在之间的矛盾.
旅游者在一地旅游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尤其是一般观光旅游,大多是走马观花地对旅游资源进行审美.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美的外在表现是较少的,物化的层面往往不足以体现一个民族的旅游资源的全部内容.当然,可视性的物化层面也有其特定美.比如服饰,建筑,风味饮食,特产,甚至特殊民族的特定生活环境等.但有些更加独特的民俗文化内容,特别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则显得内敛而不容易通过走马观花的方式体验到其美感。因此旅游者想要以较短的时间通过观光的方式对内容丰富的民风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彻底的审美是不可能的。如泸沽湖母系社会文化,其吸引力的最核心内容是母系家庭结构及走婚文化,但是,旅游者进入该地区旅游,往往只能看看他们的生活环境,走访一下摩梭家庭,尝尝当地的风味食品,听听导游或摩梭人叙述的民俗,而真正的摩梭生活却无法感受到,尤其是其男女的“走婚”更是一般旅游者无法“欣赏”的,就不用说去体验了。
(二)旅游者对民俗自然性要求与旅游开发规模化、商品化的矛盾
旅游者所要求体验的民俗旅游资源美感是它的自然之美。然而,其自然表现又不适合规模化地开发旅游。因为一方面大多数独特的民族旅游资源都处在一些特殊的地域,旅游条件有限,为了大规模接待来访者,则必须在接待条件上有所改变。而这些改变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其自然状态,包括民俗存在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本身表现的自然状态。民俗旅游资源的与众不同往往是因为它处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受外界影响较小才得以保持下来。而开发的第一要务是增强旅游地的可进入性,这使得旅游地居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大增,强势文化必然迫使当地居民审视甚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民俗的保持将会变得非常困难;同时,由于开发施工以及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另外,有很多民俗现象都是即时性的,比如节日庆典,婚丧礼仪,宗教祭祀等。这些民俗现象的非经常性表现与旅游者的经常性旅游要求之间的矛盾显得很突出。于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要求,开发者往往把这些活动搞成经常性的商业表演,但是很难让旅游者满意。
(三) 旅游者的体验要求与民俗禁忌的矛盾
旅游者对民俗旅游资源的鉴赏与对其他旅游资源的鉴赏有很大不同。尽管不同民俗的存在大多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并且这样的环境常常有很强的独特性和美感,本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审美的对象,但民俗资源美的核心在其精神层面的内容,而这也是旅游者更看重的。免费论文参考网。而精神层面的内容在旅游者来说又是不可能仅凭观光的方式就能获得足够美感享受的。旅游者必须要亲身参与其中,去体验,去品味。但是文化的差异性又使得很多民族都有自己民俗的排他性,隐秘性。因此常常有很多民俗内容是不会轻易展示在外来旅游者面前的。如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一般旅游者既无法看到,更无法参与体验,只能是凭导游的口头叙述,或向当地人打听而已。又如彝族人的祭祀仪式,真正的祭祀是禁止外人观看的。现在的毕摩,苏尼等的表演,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民俗意味了。
四.民俗旅游开发的解决思路
民风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困难,实际上既有其自身特点的原因,也有原有开发思路的原因。特点我们没法改变,但思路可以调整。原来的思路往往只注重开发而轻保护,或是完全把两者对立起来。事实上通过客观的分析民俗资源,因地制宜,是可以找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的。免费论文参考网。比如可以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和市场结构,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旅游开发。
(一) 典型民族村寨
这是在某些原有的典型民族聚落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旅游开发,增加旅游接待能力,主要以自然展示来让旅游者体验民风民俗的旅游开发方式。这种方式照顾到了民风民俗旅游资源的自然性,能让旅游者体验到更真实的资源美感,但其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地方开发旅游,最大的问题就是开发和保护的矛盾。如果不进行较大力度的开发,则很难满足旅游者在生活方便上的要求,而一旦进行开发,又势必对资源的自然状态造成影响。所以在开发的时候难度较大,处理得不好甚至可能对资源造成破坏,必须要有非常审慎的态度和全局观念。在规划时充分体现以保护促开发的理念,引入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方法,严格进行功能分区,把旅游接待区和民俗展示区分开,同时激励居民积极参与旅游事业,并从中获得实际的利益,使其认识到民俗的价值,自觉地保持和展示民俗文化。
(二) 民族风情园
这是将民风民俗移植在距离旅游市场较近或是可进入性较强的地方以现代化手段仿造的人工建设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把资源人为的移动到了旅游者身边,极大的方便了旅游观赏,同时也降低了开发建设的难度,并且不会涉及保护的问题。免费论文参考网。但这由于是仿制,虽然形式逼真,却是形似而神非,是完全商品化的体现,不能很好的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要,旅游市场效果难以保证,只能是不得已的选择。
(三)民族文化演艺团体
组建专业的演艺团体,利用专门的演艺场所,以文艺演出的方式集中展示民风民俗内容的方式。这种方式灵活性强,内容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变化,而且专业水平高,美感效果好。但是市场面不够广泛,有销售难度。在非旅游热点地区不宜开展。
参考文献:
〔1〕华国梁.中国旅游文化.中国商业出版社(北京).2003.8
〔2〕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00.9
〔3〕乔修业.旅游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00.8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略谈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需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论文:浅淡汝城旅游业的开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旅游论文
最新旅游论文
读者推荐的旅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