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旅游论文

茶马古道沿线探险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与产品设计_论文网

时间:2012-04-13  作者:覃刚毅

论文导读::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对茶马古道沿线探险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进行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茶马古道,探险旅游,开发产品设计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者对于强调主观感受的旅游产品也必将产生全新的需求。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经营,也必然要随之做出积极的改变,才能适应市场,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川、滇、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发展于明清,盛于民国时期,解放后逐渐衰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论文网,茶马古道在我国西南各省区之间,在我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贸易、文化桥梁作用。

茶马古道沿线是一个拥有丰富和独特旅游资源的区域。限于其交通与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其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如何基于体验经济时代市场需求的变化,并结合自身的优势通过新型的旅游业来带动沿线经济与文化的继续繁荣,是茶马古道沿线旅游业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尝试从产品开发和产品型态的角度出发,对茶马古道沿线探险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进行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一、探险旅游的发展

探险旅游在国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发达国家,观光旅游一般只占旅游市场的30%左右,而休闲旅游和户外探险运动则占了70%左右的市场份额。探险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惊人。

(一)探险旅游的界定

探险旅游是旅游者到人迹罕至或险状环生的特殊环境中进行的充满神秘性、危险性和刺激性的旅行考察活动。

探险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阿尔卑斯山的登山运动。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和旅游兴趣的多样化,探险旅游已不再是专业探险者的专利,而渐渐成为公众特别是年富力强、富有冒险和探求精神的中青年旅游者的可能性选择之一。

(二)国外探险旅游的发展

自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探险旅游迅速发展。在美国有近1/2的公民在一生中至少参与过一次探险旅游,而尼泊尔、不丹等国的探险旅游则已成为其获取外汇收入的主要途径。

目前,探险旅游开展得比较好的发达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英国、比利时、丹麦、冰岛等;其他国家则有多米尼加、洪都拉斯、智利、印度、尼泊尔等;许多非洲国家也逐渐成为探险旅游的热点,这些国家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纳、莱索托、南非、赞比亚、斯威士兰、纳米比亚及突尼斯等。

这些国家和地区探险旅游的特点是将气候恶劣的环境资源转化为旅游开发资源,探险活动丰富多彩。例如,冰岛的冰川探险、尼泊尔的高山徒步、西欧的阿尔卑斯雪山探险等都极具特色。再如,在加拿大因纽特人聚居的努纳乌特省,探险旅游活动丰富多样,包括远足、攀岩、北极点远征、划独木舟、划小皮艇、北极冻原或海冰面高尔夫球、潜水、驾驶犬撬、驾驶雪车等。

(三)我国探险旅游的发展

探险旅游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于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近十年内逐渐为广大公众了解和接受。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探险旅游业已经初步开展起来,并逐渐步入快速成长期,其年20%左右的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了我国旅游业总体增长速度。目前,沙漠徒步、登山、攀岩等普及型探险旅游项目已吸引了一大批高消费层次人士的参与,以探险旅游为主营业务的旅行社、户外俱乐部等企业也相继出现。

西藏、云南、四川、青海和新疆等探险旅游资源丰富的省区论文网,探险旅游业发展相对较好,目前已开辟了多条较为成熟的探险旅游路线,例如,在探险旅游爱好者中最风行的十大探险旅游热点基本都位于上述省区,包括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罗布泊探秘、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可可西里高原探险、大石围探洞、长江探源、夏特古道徒步、呼图壁穿越、哈纳斯河谷骑行、雅砻江沿江探险等。另外,东部沿海地区的海岛系列活动、东北地区的冰雪活动等也具有探险旅游的性质。总体来看,我国目前的探险旅游主要以背包旅游为主,活动项目相对比较单一。

而我国探险旅游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则为东部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和西部探险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昆明、成都、重庆、拉萨和乌鲁木齐等区域中心城市。

二、茶马古道及其探险旅游资源

(一)茶马古道溯源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各民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地跨川、滇、青、藏,并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

具体说来,一般认为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

滇藏道起自云南西南部的普洱等产茶区,经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

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自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另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214国道西宁经囊谦再汇入川藏北线)也应包括在茶马古道范围内。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仅只三两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除以上主干线外论文网,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临潭)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

本文主要围绕滇藏、川藏茶马主道来探讨相关探险旅游产品的设计。

(二)茶马古道的探险旅游价值

茶马古道所处的川、滇、藏区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奇特的地质地貌而广受世人瞩目,拥有丰富的科考探险资源和极强的科考探险价值。

1.沿线复杂的地貌结构

茶马古道沿线平均海拔多在3500~4000米以上,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多样,高山、深谷随处可见,垂直地带差异性明显。其沿线山脉多呈南北走向,三条大江与三列山脉相间分布。其地貌结构多姿多彩,独具科考探险价值。

茶马古道沿线江河众多,且河流落差大。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自西向东依次排列,分别流入印度洋和太平洋。另外,伊洛瓦底江、恒河等河流也源自此区域。雅鲁藏布大峡谷、怒江大峡谷、虎跳峡、碧让峡谷等深谷旁,伫立着数不尽的高山雪峰。其中,苍山、老君山、玉龙雪山、梅里雪山、四姑娘群山、海子山、亚丁三神山、贡嘎雪山、南迦巴瓦峰等都极具探险旅游价值。

2.沿线多样性的气候与生物资源

从古道的南边普洱、临沧等地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到德钦、昌都等地的高原气候,茶马古道沿线气候复杂多样,为沿线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科考探险生物资源。由于受南北平行峡谷和纬度因素的影响,该地区气候还具有垂直分布明显和区域性差异大等特点。这些气候特征为茶马古道特殊旅游景观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另外,茶马古道大部地区日照长辐射强、日温差大而年温差小、气温偏低、降雨集中、空气清新等气候特点,也为旅游者提供了理想的探险旅游环境。

3.沿线多姿的湖泊、温泉、冰川等自然奇景

茶马古道沿线湖泊众多,水青湖秀。风景优美的湖泊星罗棋布:洱海、泸沽湖、碧塔海、新路海、然乌湖、莽措湖、仁措湖、巴松措等。

茶马古道沿线的地热资源同样丰富,有间歇喷泉、沸泉、热泉、温泉等,如大理的洱源地热国、稻城的茹布查卡温泉、盐井的曲孜卡温泉、波密的排龙温泉等。此外,雪山之间还分布有米堆冰川、来古冰川、海螺沟冰川、明永冰川等诸多易于到达的冰川。

风情各异的湖泊、温泉、冰川,加上幽幽森林、巍巍雪峰、雄奇险谷、苍茫高原等自然奇景,极大地提高了茶马古道的旅游吸引力,为茶马古道构筑了厚实的探险旅游产品基础。

4.以藏族为主的多元民族风情独具特色

茶马古道既是民族融合与和谐之道论文网,也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见证了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年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在这一地区,藏族、傣族、哈尼族、德昂族、纳西族、白族、普米族、怒族、门巴族、彝族、羌族等民族,共同见证了茶马古道的千年变迁并为茶马文化注入了各自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精髓。

普洱的传统制茶工艺、盐井的原始制盐法、那曲的游牧生活以及各民族丰富的建筑、服饰、舞蹈、音乐和绘画等民族文化都等待着人们去一探究竟。

此外,南传佛教、藏传佛教(萨迦、宁玛、噶举、格鲁教派)、汉传佛教、苯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东巴教、本主信仰等宗教的和谐共处也为探险旅游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三、茶马古道探险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

茶马古道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市场等有利条件,为探险旅游产品的成功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茶马古道以茶马互市为纽带,以横断山区为核心,围绕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一世所罕见的“三江并流”区域,连接藏、青、滇、川及南亚,其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可谓中国西南及南亚的贸易、民族迁徙、民族融合与文明传播通道,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科考价值。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进和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强,这一区域必将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乃至中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桥头堡,也将是未来我国旅游业增长最具潜力的地区。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滨海旅游目的地文化承载力实证研究—以舟山群岛为例
下一篇论文:2010年西南旱灾对贵州旅游业的影响评价研究*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旅游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旅游论文
读者推荐的旅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