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之财政部有关人员加紧研究和制定具体准则,从而使得具体准则研究特别是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及其研究成为本期的最大突破。
3.研究议题
⑴引进介绍中国大陆以外会计准则的文章涉及的国别多样化,增加了加拿大等,并且关注中国大陆以外准则的新旧比较和准则的执行方法等问题。⑵走出国门了解中国大陆以外会计准则情况的文章涉及的方式多样化,除了继续通过参加“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会议”来了解情况外,还通过考察来了解美国、加拿大的会计准则情况。⑶研究中国会计准则方面增加的新议题主要有具体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的探讨,企业集团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等的关系等。
(二)企业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阶段(1996―2001年)
1996年初发生“琼民源”事件,琼民源利用关联交易虚增收入5.66亿,虚增利润5.4亿,虚增资本公积6.5亿,并以此作为“利好”消息,自我炒作,极大地扰乱了我国的证券市场,为具体准则颁布开启了现实需要的闸门。为了应对1996年初的“琼民源”事件,财政部于1997年5月正式发布了第一份具体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并规定于1997年1月1日开始执行,从此本阶段正式开始。本期最主要的创新有:
1.研究风格
研究更加务实,会计准则的研究开始转向就具体准则的应用问题,结合国情进行研究。从内容上总体来看,研究特色更加明显,主要是围绕具体会计准则,特别是财政部已经正式公布的具体准则及其实施情况进行了研究,但仍有不少文章依旧就围绕会计准则及其制定的一般性问题进行研究,仍然偏重理论探讨,应用方面的研究虽然已经出现,但仍然缺乏深度。
2.研究观点
就会计准则体系的层次获得新的突破并获得会计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这从后来发布的三层次会计准则体系中可以得到证明。第一层是基本会计准则,它是用来指导方向的,包括会计准则所要运用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第二层是具体准则,它是准则体系的主体,是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恰当规范;第三层是会计准则指南,它是用来说明具体会计准则的各个部分,加上必要的举例,以提高可操作性。
3.会计准则建设
具体准则的发布及其研究。第一个具体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发布和实施实现了我国具体准则在应用方面零的突破,一系列具体准则的发布和实施丰富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内容,这不仅为企业会计实践提供了准绳,丰富了我国会计实践的内容,而且为我国会计准则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提供了话题和适宜的环境。
4.研究议题
⑴引进介绍中国大陆以外会计准则的文章,第一,在介绍内容上,除了继续介绍中国大陆以外会计准则以外,还通过介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情况来了解情况。第二,关注的议题多样化,除了与上期一样,关注中国大陆以外准则的介绍及其新旧比较,还关注了IASC和FASB的准则执行机构、金融危机与国际会计准则等问题。⑵走出国门了解中国大陆以外会计准则情况的文章涉及的方式与上期一样,包括通过参加“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会议”和出国考察来了解情况两种方式,其中通过考察来了解会计准则情况的方式涉及的国别多样化,增加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⑶研究中国会计准则方面增加的新议题主要有已颁布具体准则的探讨、利益关系人及其合约安排、会计准则目标、全球会计准则等。
四、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全面系统的制定和实施阶段(2001年―目前)
2001年11月10日经过15年的艰苦谈判,世界贸易组织多哈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入世的决定。根据协议,中国各行各业都应遵循国际惯例,从此开启了我国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会计准则体系全面建设和实施的时期。2002年在香港召开的第16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财政部部长助理冯淑萍明确表示,我国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和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本期最主要的创新有:
(一)研究风格
1.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的特色。从总体上来看,研究特色更加明显,主要是围绕会计准则体系,特别是财政部已经正式公布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其实施情况进行的研究,但仍有一些文章依旧就围绕会计准则的一般性问题进行研究且偏重理论探讨,不过应用方面的研究,无论数量还是深度都已经有很大发展。
2.国际趋同的特色。与上期偏重中国特色不同,本期国际趋同的特色很明显。2001年11月10日中国成功入世;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宣称制定“全球会计准则”并在2002年国际会计准则公告中明确“推动这些准则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遵循”的目标,无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特色的发展。
(1)国际趋同在2006年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除了关联方关系的确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等差异外,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