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会计专业群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都开设有会计类各专业,形成了会计专业群的格局。比如我校为了适应苏州经济的发展需要,先后开设会计与审计、会计与金融事务、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群相关专业。但是从专业群理论的角度考虑,这些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一是各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各专业由于专业定位不够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有所雷同,没有各自的特色。因为专业群内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共性,在设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时过多强调其岗位共性,而较少考虑其专业之间的差别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体现,这样就导致会计专业内各专业在实践教学目标设置上有过多的雷同,没有体现各自专业的特色。其二是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在专业群内的协同效应不够,很多实践课程在内容上重合。由于各专业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有重合,这样导致实践教学在专业群内没有协调,各专业按自己的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导致很多内容重合。会计专业群内各专业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有相互重合的内容会计毕业论文,这是由于其岗位的相同或相近性所导致的,但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中,会计专业群内各专业在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时,并没有考虑到专业之间课程内容上的重合性,各自按自己的专业计划开展实践教学,这样在会计专业群内实践教学的内容就存在过多的重合,造成的实训资源和师资的浪费。其三是实践教学的资源在专业群内没有整合,现行的实训资源一般是按专业或课程建立,无法体现在实践中的岗位协同效应。比如我校会计专业群内三个专业有各自的专业教研室和师资,在实践教学上各自按各自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安排各自的实践教学,并不考虑专业群内各专业在内容上的统一性和岗位上的协同性,造成了实训资源紧张,实训师资安排紧张。其四是专业群内的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混乱,没有统一的专业群实践教学领导。虽然会计专业群内各专业在实践的内容上有共性,但由于实践教学的安排由各自专业教研室负责,在实践教学的教学上由各专业教研室实践教学教师负责,这样就导致专业之间在实践教学内容上有共性,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考核标准却不一样的局面,缺乏有效的专业群实践教学的领导。其五是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无法衔接。虽然各专业都建立有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但是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校内实训室教学和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并不能衔接,会计专业群内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也不能共享实训资源,这样就导致会计专业群内学生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的岗位上不能协同,难以适应以后的工作内容和环境。
四、会计专业群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一)明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以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为例,根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结合苏州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掌握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从事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报表编制和软件应用等方面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德才兼备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具有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决策能力、执法监督能力、审计查账能力、会计电算化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以此为目标会计毕业论文,培养出的学生将能胜任中、小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员,银行柜面操作员,商业及服务企业收银员,基层财税协管员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此目标进行分解建立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专业群内要根据学校的资源配置各专业特有实践课程以及专业群内共享实践课程,以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师资配置以及实训体系。
表一: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
会计与审计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分解
|
实践课程
|
专业基本职业能力
|
具备会计从业的基本职业能力
|
中英文输入;珠算;电脑传票技术;点钞技术;
|
专业核心职业能力
|
具备会计核算、企业理财、会计监督三种能力
|
会计手工账务;会计电算化实训;纳税业务;审计业务;假币识别技术;
|
专业综合职业能力
|
具备会计岗位从业综合素质以及个人发展前景
|
岗位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
|
(二)优化现行专业结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要科学规划专业群的布局,按照专业群组建条件,对新、旧专业整合与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群。专业群的优化与建设应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就业前景好的职业岗位(群),充分利用现有专业资源、专业师资、设备和企业、社会资源,申报新专业。以就业率为依据,以专业群为核心展开教学基础建设.着力“三个”建设,即“双师型”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在优化结构的同时,还要进行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设置专业群主任,淡化专业教研室,这样可以减少系统割裂,便于协调和统一,利于业务组合和重组.利于迅速行动。专业群主任作为专业群的带头人,负责专业群的日常教学组织,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教学安排、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决定权。专业优化和教学组织管理创新要同步进行,这是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条件。
(三)改革实践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依据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摘要采用基于业务操作流程的项目化教学,其教学评价的标准应体现项目驱动、实践导向课程的特征,体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以能否完成项目实践活动任务以及完成情况给予评定。教学评价的对象应包括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木职业素质等方而,分为应知应会两部分。
(四)突破现有专业界限会计毕业论文,建立专业群校内外实训基地
高职会计类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业务联系,不同专业的协同实训与同一专业不同岗位的协同实训,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因此,实训基地组建不按专业尤其是按专业课程组建实训室,尽可能打破专业界限,应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有利于实现岗位协同、专业协同和校内外协同等协同效应,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应为:①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②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③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作中,要建立相应的开放共享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这样才能够保障建成教育改革力度大、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在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学校也应努力贯彻“协同共享实训”的原则,创建同校外合作企业合作实施实践教学的整合机制.创建会计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家合作企业进行“岗位协同实践”的实习制度与运行机制。这样.专业群内的学生可以实现共建共享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降低学校的管理成本。
最后在会计专业群实践教学过程中,从共建共享的角度组建一支以专业群主任为带头人、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业群实践教学教师团队也是提高专业群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7-48
[2]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职业与教育.2006(5):33-35
[3]王俊山,杨天英.基于专业群理念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25-27
[4]任玲玲.构建完整的财会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
(11)130-132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