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精神上的摧残。
战争的恐怖深深地影响着受到炮火威胁的每一个人,这里同样包括着大批的文化人士。在他们的笔下曾这样记载着:“……屋子里充满了不安,沙发上都像长满了刺,坐不下去,一群人穿来撞去的。谁的心头都像包藏了一把火或一颗炸弹,碰着什么就要爆裂似的。街上表现得非常的恐慌,铺子都关了门,人都张张皇皇地走,街头有两三个人停止脚步说话的时候,就有一群人围拢来听消息。”[22]“每一个人胸里,都怀着恐怖的心。”[23]战争爆发后,《申报》等报刊都有临时专刊刊登寻人启示,特抄录两则如下:“前北大教授周豫才,原寓北四川路,自上月29日事变后,即与戚友相隔绝……因不知周君是否已脱险,深为悬念……”[23];另“前时事新报学灯栏编辑商务印书馆教育杂志社主笔李石岑,系当代国内著名学者,居于本埠闸北东横浜路景云里18号,上月28日中日军事冲突起后,至今行踪不明……”[24]由此可以想像,当时人心之惶惶已到何种程度。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之下,文人们不仅失去了原有的静谧心态,而且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来源——或工作无着,或收入无望。这是一封罗隆基于1932年3月1日致胡适的信,从中可以得知王造时的窘况:“据王君言,沪上学校都已停课,一律不发薪,各教员现状万分困难,王君亦为极受困苦之一人。王君家人在上海者有十五口以上,每日用费即非小数。为暂时接济计,拟在先生方面担任翻译,并且要我先函提及。”[25]就连一向收入颇丰的鲁迅也遭受到了新的拮据。据当今学者的统计,鲁迅的收入大致如下:1930年为15128.895元,平均每月1260.74元;1931年为8909.30元,平均每月742.44元;1932年则只有4788.50元,平均每月399.04元;1933年又恢复到10300.93元,平均每月858.41元。[26]为此他亦不得不向出版商去函:“因颇拮据,故本月版税,希见付。”[27]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文化人所承受的精神折磨,可用郁达夫的两句诗作为概括“烽火满天殍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28]这是他们面对战乱所发出的慨叹,也是对其当时精神状态的一种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一二八事变中日军对上海的轰炸——尤以文教设施作为主要目标,其目的是昭然若揭的。为此,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上海地区之文化环境所遭到的破坏同样是明显较著的。它不仅使其元气大伤——一些文化人因为安全受到威胁而被迫逃亡,一些出版机构因为被焚或者避难而被迫迁移;一些学校因为炮击抑或轰炸而被迫停办……而且更使该地区长期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和长期形成的精神文化氛围毁于一旦。1932年2月3日鲁迅等43人发表的《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中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此种暴行,实为全人类之耻辱,不仅破坏中国文化,实足以危害世界文化之全体!” [29]五年之后,日军再次向上海发动了进攻,其对上海文化环境的破坏又数倍于一二八事变时期。作为屠杀文化的刽子手,它的罪行已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汲明臻)
[注释]
[1] 《申报》,1932年1月30日。
[2] 王礼锡《战时日记·沪战爆炸第一声(1月29日)》,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
[3] 张树年主编,《张元济年谱》,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60页。
[4] 以上数字均引自《上海商务印书馆被毁记》,转引自《日军在上海的罪行与统治》。
[5] 张树年主编,《张元济年谱》,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60页。
[6] 阿英编,《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上海南强书局1932年版,第50页。
[7] 《淞沪抗日画史》,生活书店1932年版,转引自强重华编,《抗日战争时期重要资料统计集》,北京 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8] 上海市档案馆编,《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罪行史料汇编》(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9] 同上书,第34页。
[10] 《上海撤兵区域接管实录》,转引自张铨等著,《日军在上海的罪行与统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11] 同上书,第49页。
[12] 同上。
[13] 王礼锡《战时日记·沪战爆炸第一声(1月29日)》,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
[14] 阿英编,《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上海南强书局1932年版,第26页。
[15] 叶圣陶《战时琐记》,载《文学月报》1932年第1卷第2期。
[16] 《巴金全集》(12),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8页。
[17] 《鲁迅日记》(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863页。
[18] 《鲁迅全集》(10),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87页。
[19] 王礼锡《战时日记·停战中的损失(2月12日)》,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
[20] 同上。
[21] 卢天白《我在商务印书馆四年见闻》,载《江苏文史资料选辑》(10),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2] 王礼锡《战时日记·沪战爆炸第一声(1月29日)》,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
[23] 阿英编,《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上海南强书局1932年版,第38页。
[23] 《申报》,1932年2月3日。
[24] 《申报》,1932年2月8日。
[25] 《胡适来往书信选》(中),第105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26] 陈明远著,《文化人与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页。
[27] 《鲁迅全集》(12),第7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8] 《郁达夫评传》,第182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29] 《战时日记》,《读书杂志》1932年第二卷第四期,转引自《“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310页。
[参考书目]
1. 张铨等著:《日军在上海的罪行与统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上海市档案馆编:《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罪行史料汇编》(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日军侵华罪行纪实》,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
4.《胡适来往书信选》(中),中华书局1979年版。
5. 王文英主编:《上海现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 经盛鸿主编:《屠杀与抗争》,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
7. 齐卫平等著:《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 陈明远著:《文化人与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9. 马嘶著:《百年冷暖: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10.《巴金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981年版。
12.《王礼锡诗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3.《“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6年版。
14. 温济泽主编:《九一八和一二八时期抗日运动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年版。科技论文。
15. 阿英编:《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上海南强书局1932年版。
16. 强重华编:《抗日战争时期重要资料统计集》,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17.《郁达夫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18. 张树年主编:《张元济年谱》,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9.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