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行署也于1942年11月正式公布了《晋绥边区减租交租条例》和《晋绥边区减息交息条例》,规定“山地以前原租额先以七成五折算,再减25%,水地平地只减25%”,1931年前的债务,本利一律停付,1931年至该条例公布前的钱粮债务,视具体情况,分别处理,以后借贷,依照当地社会习惯,由借贷双方自行约定利息。之后,中共晋绥分局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农村,加强领导,1943年冬以减租为中心的群众运动在晋绥边区全面展开,到1944年春,中心区各县己完成70%--80%。
1942年5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颁布了《山东省租佃暂行条例》,规定公私租佃土地,均须实行“二五减租”,同时公布了借贷暂行条例,实行分半减息。到1943年秋收时,山东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达到高潮。
1943年10月,晋冀鲁豫边区修正公布了《土地使用暂行条例》,减租减息也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
4.巩固胜利成果阶段(1944年1月—1945年8月)
在抗日战争接近胜利之时,华北土地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和发展人民取得的胜利果实,因此,各根据地开展了查租减租运动。1944年8月,山东省政委会的各级干部,依据查减训令检查了减租减息政策的贯彻情况。据胶东地区的栖东县7个专区295个自然村的调查,减租的为159个村。该区在查减中还进行了反贪污和反霸的斗争,共索回款47900余元,粮食11300多斤,索回土地3300余亩。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采取深入群众访贫问苦,倒苦水,找苦根等方法,从解放群众的思想入手,启发群众自觉参加运动。从1944年11月以后,以减租、订约、保佃为中心的减租运动深入发展。对灾荒区、游击区和新开辟的地区做了普遍深入的实施调查,实行一家一户算账。据武乡、和西、平顺的检查表明,3县分别达到90%、40%和20%。晋绥边区的减租减息运动,从检查的情况看,成效显著。一年中每个佃农从减租退租中平均得粮1石。据兴县、河曲等19个县的不完全统计,从1943年冬到1945年秋两年中,减租农民达56175户,减租50970石,清理旧债户10890户,获粮185751石,农币2500081元,白洋1520112元,赎回土地1220484亩,减租减息农民占农民总户数的81%。
三、减租减息运动的历史作用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谈及农民的作用时说:“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抗日的一切,生活的一切,实质上都是农民所给。”而农民之所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如此巨大的作用,减租减息运动的广泛开展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在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华北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减租减息运动,具有十分深远的时代意义。
首先,削弱了封建剥削,减轻了农民负担。减租减息的实质就是减轻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生活。通过减租减息,农村中的土地关系有所改变,原来地主手中的土地逐渐向缺乏土地的广大贫农、中农手中分散。无地的农民有了土地,少地的农民增加了土地。农村中封建势力得到削弱,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在晋察冀边区,1940年6月,据“四个专区不完全的统计,减息数已达320600余元,只二、五两个专区减租额即达12290余石”。在山东根据地的胶东、清河等地区1942年一年中减租户即达18200余户,减租地393400多亩,减粮6207200余斤,减息粮25300余斤,减息款111900余元。在晋绥边区,仅河曲一县减租即达1177石,平均每户减租0.342石,减息白洋1652元。保德程度更大,减租佃户占全佃户97%,平均每户减租1.07石。
其次,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发展。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激发了农民购置土地、添置农具、喂养耕畜、增施肥料、精耕细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减租减息和交租交息的政策,给发展生产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凡是减了租息的地方,广大劳动人民的抗战热情和生产积极性都大大增强了。”
再次,调动了农民的抗战积极性,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实行减租减息以后,广大农民的抗战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参军参战如火如荼,扩大了抗日队伍,壮大了抗日力量。发表论文。各地普遍建立的民兵、青年抗日先锋队等群众性的武装和半武装组织,已经成为保卫根据地和坚持抗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众所周知,在1940年秋开始的历时4个多月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共有105个团在华北25万民众的大力支持下参战。殊不知在这次震惊中外的伟大战役中,这25万民众中仅正太线的民兵就达到了2万多名,他们被编成50个大队随军作战,破坏铁路158里,搬回铁轨308根,收回电线13万斤。
最后,调节了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在减租减息运动中,由于贯彻执行了交租交息的政策,兼顾了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改善了根据地内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保障了农民、地主、富农的地权、财权、人权,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比如,在反“扫荡”期间,民兵忙于保卫家乡,雇工帮助地主转移,使得一些地主、富农心怀感激并由衷赞叹:“共产党八路军和政府的做法是对的”。
总之,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提高了农民的抗日生产积极性,巩固了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魏宏运、左志远,华北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
[2]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3]谢忠厚、肖银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
[4]申春生,山东抗日根据地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