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特色生态,减少对周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
要求:要求提供在施工时对周边古树,湿地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如透水铺装树池的设计等。
四结论
透水性铺装以其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美化环境的优势在我国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有着广阔的前景,这就决定了市场对有关透水性铺装的国家标准、规范和评价指标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应积极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透水铺装评价体系来指导生产和规范市场秩序。本文针对透水性路面铺装在我国运用的十几年来出现的一些问题,在遵循生态功能优先、因地制宜、整体优化的原则上对透水体系的评价指标做出了初略的探讨,至于各指标的权重和评分标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洪清,宋志斌. 透水性铺装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分析[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5.
2 黄春风. 城市地面铺装的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J]. 福建建筑,2009(3).
3 大有建設株式会社. 再生排水性舗装用改「TPS-R」を用いた再生排水性装[EB/OL]. http://www.taiyu.co.jp/.
4 陈丙秋. 城市道路铺装景观的功能特性浅析[J]. 城市交通,2007(1).
5 刘启波,周若祁. 绿色住区综合评价发放与设计准则[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 JC/T945.透水砖国家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
7 程晓天,张晓燕. 道路透水性混泥土的透水和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8(1).
8 万炜. 透水性生态混凝土的制备及抗冻性研究[D]. 江苏大学,2006.
9 园林地面铺装若干原则的探讨[OL]. http://bbs.c-bm.com/dispbbs.asp?BoardID=47&ID=72761.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