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透水路面铺装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调查和分析,选取如下几个指标构成透水性路面铺装全寿命周期指标评价体系:
 
图1透水性路面铺装评价指标体系图
3具体指标分析
3.1一次性造价
目的:控制项目的综合造价,防止通过不顾一切的牺牲经济价值来追求不切合实际的各项指标值。
要求:计算一次性投资造价的同时考虑由于新材料或新设备的使用给后期铺装使用耐久年限和维护成本带来的影响。
3.2运行及维护费用
目的:防止只考虑降低一次性造价带来后期的运行、维护费用的大幅提高。综合考虑3.1和3.2两项指标则可以判断在某个项目中采用何种铺装方式可以达到经济上的最优。
要求:综合考虑全各时间点的投入和收益,通过计算项目净现值来表示运行费用,原则上取净现值较大者。
ENPV=∑Bt/(1+i)
式中i为利率或贴现率;Bt为t时刻得到的净效益。
3.3工程选址与类型匹配度
目的:因地制宜,避免建设的不合理性,确保城市透水路面建设的可行性、适用性、实用性
和经济性。
要求:首先应根据透水性路面的用途、材料等将透水铺装进行分类,再综合考察地址、气候、人文、交通、工程目的等方面的条件,决定是否适合建设透水性路面、建何种类型的透水路面。
3.4耐久性
目的:耐久性是考察透水路面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满足路面使用功能的重要保障。
要求:铺装的耐久性可以从耐磨和抗冻性来衡量,其量化标准为冻融试验后抗压强度损失率
ΔR=(R-RD)/R*100%
式中ΔR为冻融循环后的抗压强度损失率(%);R为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的平均值(MPa);RD为冻融试验后试样抗压强度平均值(MPa)。一般来说,25次冻融循环试验后,外观质量合格,强度损失不大于20%才能满足抗冻性要求。
3.5透水性
目的:使雨水能顺利的通过路面排到市政管网或下渗到基地,保证基地的水平衡,为周边的微生物提供水份或使水资源循环使用。
要求:铺装的透水性取决于许多参数,难以有统一的量化标准,目前,最要通过孔隙率和透水系数两参数来衡量,孔隙率和透水系数一般遵循下列原则计算:
P=[1-(m2-m1)/V]*100%
KT=QD/AH(t2-t1)
式中m1为试件浸水饱和状态下在水中的质量(g);m2为试件浸水饱和后擦干表面水,在空气中的质量(g);V为试件的外观体积(cm)。KT为水温T℃时的透水系数(m/s);Q为从时间t1到t2透过混凝土的水量(mc3);D为铺装标准试件的厚度(cm);A为标准试件的面积(cm2);H为水头(cm);(t2-t1)为测定时间(s)。
3.6路面负荷与稳定性
目的:保证铺装具有人类活动对硬化地面的使用要求,达到一定的稳定性和抗压性,避免在追求铺装的外在美观性而忽视其使用功能。
要求:为了满足铺装的交通功能,就要使透水性路面达到一定的抗压强度。对于抗压强度一般是分成几个不同的抗压等级来衡量路面是否符合使用功能。
Rc=P/A
式中P为破坏荷载(N);A为试样上垫层压板面积或试样受压面积(mm)。
3.7色彩搭配
目的:色彩对整个场地给人的感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色彩的搭配和色彩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路面空间的气氛。
要求:色彩及路面铺装图案等的应用要与空间气氛相协调,主要讲求色彩图纹搭配个性的鲜明性。
3.8构型设计
目的:通过对透水路面的构型,创造出美好的平面图形以及空间形态,增强路面的景观性能,同时还可以通过对路面铺装的构型设计来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要求:构型设计的优良程度可以从路面铺装的图形、尺度、空间开放度、高差设计、边界设计等几个方面遵循空间协调性原则来评价。
3.9地面格局
目的:促使城市中的地面景观与周边建筑物巧妙的结合起来,使之别具一格。
要求:地面格局主要通过铺装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关联度来衡量,地面格局必须满足城市建设整体风格和格局要求。
3.10材料的组成设计
目的:材料的组成设计对铺装的耐久性以及透水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设计有利于提高铺装的透水性以及使用年限。
要求:尽量采用无放射性、无毒害的自然石材等作为铺装材料,注重铺装面层、基层和垫层间不同材料以及材料级配的选择。
3.11当地材料
目的:使用当地材料,使整个透水路面铺装的具有当地资源的特色,形成独特的乡土景观,更好的体现文化的地域差异。
要求:对于当地材料的评定一般采用铺装材料到施工现场的距离,以此来评定其本地性。
3.12废弃物处理及噪音防治
目的:降低产品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量,鼓励对施工废弃物的再利用,减少城市垃圾带来的压力。
要求:计算单位施工面积中废料的排放量和回收系数,检验路面铺装的噪音控制标准。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