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展中间业务使商业银行顺利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型。存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就该业务而言,商业银行要想增加盈利,就得扩大贷款规模,而扩大贷款规模的前提是扩大存款规模。遵循这种逻辑,商业银行要想扩大存款规模,就得增设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很显然,这是一种粗放式外延增长方式。而发展中间业务则不同,一方面,发展中间业务不需要资本或需要很少资本,另一方面,发展中间业务不用增加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不用增加设备投资和人员投入,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人员,实现业务量的增加。显而易见,发展中间业务是一种集约式内涵增长方式。以上分析表明,发展中间业务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发生重大转变,由粗放式外延增长模式转向集约式内涵增长模式,代表着商业银行发展的方向。伴随着该种模式的转变,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继存贷款业务之后的第三大类业务。
3.发展中间业务必须有效规避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从事的中间业务有两大类:一类是无风险的中间业务,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业务,另一类是有风险的中间业务,这类业务未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同表内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通常称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业务。就第二类业务而言,其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国家风险、流动性风险、筹资风险、结算风险、定价风险、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等。对于这些风险的管理,西方国家成功的做法是,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建立有关对中间业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另一方面,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和巴塞尔委员会也制定和颁布了相应的监管措施]中间业务融资证券化,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监管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发展中间业务必须发挥自身优势。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商业银行具有信誉高、规模经营和专业人才集中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得商业银行在从事中间业务时,成本较低,风险相对较小,并容易取得客户信任。
5.发展中间业务必须依靠科技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并在银行业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形成数据处理计算机化、资金划拨电子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并催生了电子银行和网络银行的发展,这些变化加快了银行处理业务的速度,推动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为银行获取可观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借助于信息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商业银行还可以开展各种服务性金融业务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业务,为客户提供更为有效的财务管理、投资咨询业务,并得到客户的广泛欢迎。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200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制订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2003年6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上述法规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奠定了法律基础,中间业务收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表1列示了2003年至2009年中间业务净收入占净利息收入比例的变化趋势。
表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净利息收入比例(%)
年份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占比
|
14.71
|
14.93
|
17.24
|
17.54
|
14.94
|
15.91
|
19.05
|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银监会年报数据整理而得
总体来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点低、范围有限,特别是受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较深,其发展仍处于缓慢而谨慎的初级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选取了工商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选取了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地方商业银行中选取了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表3列示了这五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净利息收入的比例。从表中的数据看出,中间业务在各层次商业银行中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的态势,在2005年以前,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利息收入的比例较低,2005年以后得到快速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不平衡,地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于其他商业银行。郑荣年、牛慕鸿对中国银行业1996年至2005年的非利息收入变化与银行特征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银行规模与非利息收入负相关,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这一结果说明中国小银行比大银行更积极地从事非利息收入业务,这点与国外商业银行的情况相反。原因在于大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规模大,资产负债业务带来的收益大,从而业务方式创新和客户关系创新动力不足,小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小,资产负债业务带来的收益小,因而注重非利息业务的扩展。2005年以后的情况显示,中间业务与银行规模正相关]中间业务融资证券化,这一点与国外银行的情况相同。其原因可能是大银行以交易型、批发性业务为主,更多地使用金融市场,且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而小银行则以关系型、零售性业务为主,更多地为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3]
表3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净利息收入比例(%)
年份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工商银行
|
4.82
|
3.34
|
7.13
|
10
|
15.32
|
16.73
|
22.43
|
招商银行
|
5.79
|
6.06
|
12.19
|
11.69
|
19.00
|
16.51
|
20.29
|
华夏银行
|
4.32
|
3.42
|
3.61
|
4.12
|
4.01
|
4.99
|
6.65
|
南京银行
|
8.85
|
4.82
|
5.94
|
4.30
|
3.36
|
8.49
|
10.36
|
上海银行
|
3.78
|
2.80
|
3.80
|
2.80
|
4.10
|
4.48
|
5.71
|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银监会年报数据整理而得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原则
1.稳步推进的原则。西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经验表明,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顺应金融环境变化而发展起来的,而金融环境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只能根据金融环境的变化而逐步推进。在我国,金融脱媒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同时,利率市场化也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因此,商业银行应当根据金融环境的变化逐步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切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各家商业银行“一哄而起”,搞恶性竞争,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过去经常容易犯的错误。
2.立足本国实际的原则。西方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在国际化背景下,利率和汇率的变动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影响较大,为防范利率和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西方商业银行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来规避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而我国商业银行的情况则不同,尽管国际化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发展中间业务还应立足本国实际。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制度改革进程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同样也面临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对于这类风险,我国尚无相应的规避此类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此类风险可考虑其他的风险管理技术。
始于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给国际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金融危机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银行业从事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具有高风险。危机过后,西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方向发生了变化,逐渐收缩中间业务,发展传统存贷款业务,业务经营呈现回归存贷款业务的现象。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时,应吸取西方商业银行的教训,尽可能回避具有高风险的中间业务。再者,我国金融业实施的是分业经营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也不允许商业银行跨行业经营,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应在金融业管理体制内寻求拓展中间业务。
3.差异化经营的原则。业务经营的同质化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长期以来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发展表外业务时,各家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本行实际,深入调查市场需求,科学细分市场,准确进行市场定位]中间业务融资证券化,开发出具有本行特色的表外业务,采取差异化经营战略,树立自身品牌,获取品牌效益。
4.有效控制风险的原则。中间业务分为有风险的中间业务和无风险的中间业务两大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就有风险的中间业务而言,商业银行从事该类业务虽然可获取丰厚的业务收入,但是也要承担较高的风险。根据安全性原则,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也应将安全性放在首位,有效控制风险。这是因为:其一,开展有风险的中间业务,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很高,需要一定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相应的风险管理人才,而我国银行业的现实情况尚不完全具备。其二,根据《巴塞尔协议》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开展有风险的中间业务也需要相应的资本,在资本规模既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开展这类中间业务势必会削弱资本充足率,也就是说,资本充足率制约着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规模。
五、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1.加强市场调研,挖掘市场需求。中间业务是一项金融服务业务,作为一项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是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客户是金融服务的需求者,只有客户对金融服务有需求,商业银行才能够从事此类金融服务业务,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并不是一厢情愿的,能否办理中间业务以及办理何种中间业务,只能依据市场需求而定。为此,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需要做得第一项工作是加强市场调研,挖掘市场需求。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应当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通过积极的市场调研,追踪金融服务需求变化的趋势,挖掘金融服务需求,保持对金融服务需求变化的高度敏感性,不断寻求拓展中间业务的机会。
2.结合自身实际, 确定发展方向。通过市场调研,挖掘市场需求,商业银行可以明确市场对金融服务有何需求,需求量有多大。由于各家商业银行受自身资源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介入存在需求的所有市场,可行的选择是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其可以介入的市场,这实际上就是所谓的确定目标市场。在发展中间业务方向选择上,强调要充分考虑自身实际]中间业务融资证券化,就是要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要实施差异化战略,避免在中间业务发展上的同质化。差异化战略就是要求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中间业务是基于自身资源优势所开发出来的业务,是与本行的资源优势相适应的中间业务,对于不具备该资源优势的其他银行,这种中间业务具有不可模仿性,从而商业银行就可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业务。
3.加大产品创新,强化营销力度。在确立了业务发展方向后,商业银行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大产品创新,强化营销力度。在产品创新上,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了解到的市场需求变化和确定的业务发展方向,及时设计相关的中间业务产品,做到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储备和投放的有机衔接,在合适的时机推出相关的中间业务产品。在中间业务产品的营销上,要强化营销力度,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坐等客户上门的做法,积极与客户接触,向客户介绍本行所办理的中间业务,引导和挖掘客户需求,将客户的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
4.提升人员素质,实施人才战略。无论是市场调研、确定发展方向,还是产品创新,都是由相关人员去做的,对于从事中间业务的人员来说,由于中间业务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对知识的要求不仅面广而且要专业,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必须重视提高人员素质,通过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培养一批懂专业、善于人际间交流和沟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0.
[2]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9.
[3]郑荣年,牛慕鸿.中国银行业非利息业务与银行特征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9,(9):13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