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进一步分析与建议
在工资增长的情况下,如果不改变缴费率等其它参数,替代率将下降,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准随之下降中国论文网。如果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工资率将上升;但倘若不能改变我国企业年金的主体是国有垄断企业的状况,对垄断行业工资水平的调控将抑制实施年金制度企业的工资增长。工资增长态势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增强企业年金计划的灵活性,根据变化的情景调整缴费率、退休年龄等,使得替代率保持合理水平。
通过提高缴费率以提高企业年金替代率,其效果是比较直接而显著的。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多缴费。但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的研究发现,中国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50%,这一比例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⑦]。因此,再提高企业年金缴费率难度颇大。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设想,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替代率为60%,企业年金的目标替代率为20%左右[⑧]。但这个基本养老金目标替代率是按基本养老金与缴费工资之比计算的,实际工资可能远高于缴费工资,按在职时的实际工资计算,基本养老保险提供的目标替代率达不到50%~60%。而李社环(2008)估算我国现行制度下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大约在35%左右。60%的目标替代率也只能保证基本的生活,替代率保持在70%-80%可以保证员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基本维持不变。因此,需要再通过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来弥补这个缺口。虽然社保缴费很高,但由于历史欠账过多,社保依然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这也是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不高的原因所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给付水平的不足,给企业年金计划留下了发展空间。但也由于社保缴费率已很高,所以,通过提高缴费率以增加企业年金替代率的方式是比较困难的。
为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年金替代率,提高企业年金的保障能力和补充性作用,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投资收益率,增强风险控制水平。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投资收益率是提高企业年金替代率的重要途径。我国资本市场在许多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合理的资本市场体系,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这些都将构成制约我国企业年金计划发展的因素。目前还难以放宽企业年金投资限制,难以拓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渠道,特别是增加股票等权益类品种的投资还面临较大风险。而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养老基金投资收益率下行风险加大,成立8年来,一向以稳健著称的社保基金在2008年的大熊市面前,投资A股市场出现亏损,全年权益投资收益-6.75%,社保基金2008年权益投资亏损在350亿元左右[⑨]。只有保持比较高的投资收益水平,才有可能使员工退休后的收入有所保障。而为保证企业年金的一定投资收益率,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在投资工具方面,要求具备多样化的、不同收益/风险水平的投资产品,作为投资组合的基础;在运作管理方面,要求存在大量掌握前沿金融理论和技能的专业人员和专业基金管理公司;在监管方面,要求具有严格但能洞察其需要的外部监管环境。
(二)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并杜绝违规提前退休。延长退休年龄敏感性分析,可以减轻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给付压力,同时也将减轻企业年金的给付压力。目前我国仍存在农民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应在未来择机采取小步渐进方式延长退休年龄,才不一定会加剧就业压力。某些企业为甩包袱少缴纳养老保险费,鼓励职工提前退休。将老员工当做“包袱”甩给社会,是不负责任的短视行为,从当前看,可能减少企业运营成本,但从长远看,会伤害员工的感情,让在职的员工对企业没有归属感;而企业要摆脱困境,最根本的出路还是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而不是靠裁员、减薪等手段。为防止一些企业违规操作,让老员工提前退休。各级工会组织和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对此进行监督,并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规定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理。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可以使替代率上升而赡养率下降,能够解决养老保险制度陷入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困境。
(三)加快立法、完善税收优惠制度,为企业年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目前基本法律制度的缺乏、税收优惠政策的缺乏和不落实、运作模式的非市场化、管理方式的落后等,都制约了企业和职工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制约了企业年金作用的发挥。因此,要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面,并发挥企业年金的补充保障功能,就须从制度建设人手。当务之急首先是制定一系列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年金的性质、建立条件、相关各方的责任、经营机构的资格、运营管理方式、投资运作限制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其次要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予以落实,利用税收杠杆鼓励企业和职工积极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在计划的经营和运作方面,政府应积极行使监管的职能,不断规范企业年金的市场化运作,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昌平(2005):《中国企业年金工资替代率敏感性研究》,《世界经济》,第10期。
2.刘子兰(2007):《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3.李社环(2008):《我国基本养老金精算假设的实证分析》,《预测》,第6期。
4.卢仿先、张洁瑜(2009):《企业年金对退休收入替代率的影响》,《统计与决策》,第16期。5.卢仿先、陈芳芳(2006):《企业年金提高退休收入替代率的实证分析》,《金融经济》,第8期。
6.徐颖、张春雷(2008):《基于MCMC随机模拟的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率的测算》,《统计与决策》,第24期。
7.郑婉仪、陈秉正(2003):《企业年金对我国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收入替代率影响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第11期。
8.Aaron, Henry J(1966),The Social InsuranceParadox.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PoliticScience.32, pp. 371-377.
9.Garcia, Rene & Perron, Pierre(1996),An Analysis of the RealInterest Rate under Regime Shifts. The Review of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MIT Press, vol. 78(1), pp.111-25.
10.Diamond, P. & Mirrlees, J(1978),Amodel of Social Insurance with Variable Retirement.Journalof Public Economics .10, pp.295-336.
11.Feldstein, Martin(1996),The MissingPiece in Policy Analysis: Social Security Reform.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86, pp.1-14.
12.Kotlikoff, 1979. Laurence J. Kotlikoff ,Social security and equilibrium capital intensity. 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 .93 (1979), pp. 233–253.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