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农村劳动力的大面积转移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可能
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转移的现象:从农业生产领域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这些流动的来自农村的劳动力被称为农民工,他们是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这种转移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早期的农民工只是在农闲的时候才外出务工,具有离土不离乡的特点。随着发展,职业打工者出现,他们不再务农,而是脱离了农村生活和生产。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标志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一个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以往的农民工,他们大多属于80后、90后,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总量中占到60%。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免费论文。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表现出对大城市的留恋和执着。
比较乡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关系,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服务部根据统计公报, 2007年乡村人口72750万人,占总人口的55.1%,城镇人口59379万人,占总人口的44.9%;2008年乡村人口下降为72135万人,占总人口的54.3%,而城镇人口上升为60667万人,占总人口的45.7%,由此可以看到,乡村人口正逐渐减少,城镇人口逐渐增加,也就是非农产业人口逐渐增加,农业人口逐渐减少。这种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减少的趋势,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2.3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变得紧促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世界环境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
农业在对外贸易中面临着国内各产业中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由于每个农户生产规模过小目分散,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不仅难以回避农业交易成本高的问题,而且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创建知名品牌,运用先进技术等诸多问题也在客观上形成了限制,不利于参与市场竞争。例如,因不符合欧盟的卫生检疫制度,2002年2月欧盟暂停进口我国动物源性食品;2001年6月因怀疑禽流感问题,韩国停止进口我国全部禽肉及其制品;因怀疑从我国出口玉米中检出的零星 “三稻”杂物传带某种动物疫情,韩国对我出口玉米采取苛刻检疫限制甚至整船退运;日本的“植物检疫法实施规则”使我国的大部分蔬菜和瓜果类产品遭到禁止;2002年4月因活虫问题日本暂停进口我国稻草。同时,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来限制国外商品进口,使我国许多产品由于苛刻的技术要求而无法进入国际市场。如柑橘、苹果、香梨均不能出口美国;猪肉和牛肉几乎不能出口美国。日本对进口大米的检测项目从42项增加到102项,对克球粉残留超过0.01PPM的冻鸡拒绝进口,使我国一些商品因未达到要求而遭退货。四是木质包装检疫。1998年末,因林木害虫光肩星天牛问题,美国对我国出口货物木包装采取十分严厉的检疫措施,随后加拿大、英国、欧盟等也对我国出口货物木包装严加检疫。
既然融入了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那么对手不再仅仅是本国的企业,更主要的是国外的垄断集团。这些企业具有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的管理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占有最大的市场利润。如果中国农业不增强实力,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更难谈到获得利润。中国农业需要通过市场整合,将零散的生产集中起来,进行产业的升级换代,形成科学含量较高,整体实力较强的规模生产。
2.4自然条件的改变,使单个农民无法抵御灾害
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2002年全球发生的各种灾害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并导致1.9万人死亡。其中有80多个国家的1700多万人遭受水灾,受灾面积超过800万平方公里。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M·雅罗指出,1992年至2001年期间全球水文气象灾害事件占各类灾害的90%左右,导致62.2万人死亡,20多亿人受影响,估计经济损失4500亿美元,占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65%左右。免费论文。而联合国的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洪水致人死亡的风险从1990年到2007年增加了13%,经济风险增加了33%。截至2009年,1975年以来死亡人数最高的10起灾害,一半以上发生在2003年至2008年。对12个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取样调查显示,1970年至2007年期间,84%的因灾死亡人口及75%的被毁房屋集中在0.7%的巨灾事件。因灾死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灾害经济损失以发达国家为主。
中国处于环太平洋和中纬度欧亚大陆两大灾害带的交汇部,多地震与地质灾害;大部分国土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与年际变化都很大,旱、涝、冷冻、风雹、热浪等气象灾害频繁。同时,农业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群发性与灾害链现象。我国粮食生产具有大致4—5年的准周期波动,大灾之年往往多种灾害相继发生。干旱、洪涝、低温冰雪等灾害还具有复杂的灾害链,其影响可延续到灾害衰减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并延伸至下游产业。各种自然灾害中,对农业产量和粮食安全威胁最大的是干旱,其次是冷冻与洪涝,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最大的则是洪涝与台风。
气候变化使得某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尤其是南涝北旱态势的发展。最近十多年内发生的 1998年长江与嫩江洪涝、1999至2000年的大范围干旱、2006年的川渝高温干旱、2008年的南方雨雪冰冻、2009至2010年冬的云南干旱和华北低温冻害都是几十年不遇的极端事件。由于东北和华北已取代东南沿海成为粮食主产区和主要商品粮输出地,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几乎所有的粮食减产年都是严重干旱年,而1996、1998等典型洪涝年虽然沿江沿河地区经济损失惨重,但大面积农田却因雨水充沛而获丰收。过去的干旱主要发生在北方的春季,现在扩展到北方的春夏与南方的夏秋或秋冬,并与高温结合使危害加重。气候变化还使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扩展北移,世代增加和重叠。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