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研究中空间因素的演化及其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启示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4“新经济地理运动”与空间因素的动态研究

20世纪50年代之后经济学研究进入了定量研究的繁荣时期,主要表现在,对空间的演化分析利用了动态的演化方法,尤其是新经济地理学派。

4.1空间不可能性:完全竞争框架下空间因素的进一步探讨。

20世纪50年代,数学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集合论得到了较好的运用,这一时期阿罗和德布鲁利用集合论重新阐述最大化假设。这一时期多位区域学家试图将区位作为描述商品特征的变量之一,将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的经济均衡分析中。但是, Starrett通过数学分析证明了这是不可能的(Starrett,1996),这被称之为空间不可能定理( the Spatial Impossibility Theorem) 。20世纪50 年代是空间经济学发展的转折点。艾萨德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分析框架的著作《区域分析方法》、诺思(D·C·North ,1955) 的输出基础理论、佩鲁(Perroux) 的增长极理论等。另外还有马丁(Martin) 、阿明(Amin) 、弗塞尔( Fes2er) 、伯格曼(Bergman) 及沃纳伯尔斯(Anthony Ven2ables) 等,促进经济学和地理学的进一步融合。但是由于空间因素的复杂性,二者的融合还没有完全成

2.4新经济地理运动:空间因素在主流经济增长理论的量化与内生化

1977年,迪克斯特与斯蒂格利茨建立了“垄断竞争模型”(Dixit,Stiglitz,1977),将空间因素引入区域经济研究,“新经济地理学”由此产生并成为西方区域经济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以数量的方法对区位选择进行再研究,二是用“空间”观点分析区际贸易。克鲁格曼提出了“规模报酬递增模型”,该模型表明一个经济规模较大的区域会出现一种自我持续的制造业集中现象,经济规模越大,集中越明显;运输成本越低,制造业所占份额越大,在厂商水平的规模经济越明显,越有利于聚集。也就是说,“中心—边缘”结构的形成取决于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区域国民收入中的制造业份额。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藤田、莫瑞、瓦尔兹、马丁、赫尔普曼、沃纳斯伯尔、斯蒂格里茨等。在新贸易理论产生过程中,克鲁格曼、赫尔普曼、斯蒂格里茨。论文参考网。

随着后工业化的到来一些经济学家尝试将技术研发纳入生产函数之中,用于说明技术创新对经济长期增长的作用,由此建立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而内生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在地域空间上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聚集经济、规模经济产生的技术外部性和金融外部性使要素边际收益递增,从而引起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聚集和扩散。在这种情况下,规模经济就不再是一个外生的经济变量,而作为内生经济变量进入到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中,而技术进步在产业积聚和规模经济的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阿罗、罗默、格拉斯曼、海曼、卢卡斯、巴罗和马丁等人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论文参考网。

3空间变量演化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启示

3.1空间变量演化对于区域经济理论的定量模型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 是区域经济学之所以存在并发展的根本原因。区域经济学中的主要理论建树, 均与区域经济差异有关。以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家经在对经济空间问题的研究中, 基于规模收益递增和外部经济的假设,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他们的诸多观点均建立在数学模型分析之上, 比较有影响的模型包括关于经济集聚形成的中心- 外围模型, 偶然事件影响模型, 劳动力市场拉动模型, 区域凝聚力和排斥力的一般模型等

在新近区域经济的研究中, 研究者通常忽视或冷淡了对20 世纪中期形成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理论的关注。而这一理论在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对区域经济差异现象的客观规律性描述和形成原因的解释。由于中国区域发展背景的特殊性, 带来了特殊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基于中国实例的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对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建设具有特殊意义。

3.2空间变量演化对于区域经济理论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区域经济学在进行微观企业研究方面呈现出与上世纪上半叶研究不同的特点,目前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中小企业的集群分布。在不发达地区, 中小企业集群的作用更为重要。波特的集群竞争优势理论[7 ] , 克鲁格曼的偶然因素对集群初始形成影响和收益递增促使集群发展壮大的研究[8 ,9 ]都是卓有成效的研究。。

从理论层面看, 中国关于产业集群研究还很薄弱,研究成果与中国产业集群应该展示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未来以空间因素为主导的集聚经济研究将在两个方面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1)产业群竞争优势问题。规模经济、分工经济和网络联系被认为是产业群所共同具有的竞争优势的三个重要来源,在我国的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中,对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群的竞争优势研究, 均有望在理论上有所发现,在各个侧面研究基础上将理论观点综合升华, 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产业群竞争优势理论。(2)产业群演化研究。作为一种空间经济现象, 产业群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应有一定规律。中国的产业群演化呈现出一定的独特之处,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区位因素对企业聚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加之目前外资的作用,内外部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产业群演化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

3.3空间变量演化对于全球化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全球化与区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带来了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密切关联。外部力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国际上的相关研究集中于跨国投资区位选择、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变化、外国直接投资对投资地的影响等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上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大。同时,中国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且区域差异明显。许多问题对于进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因素与内生因素在区域发展中的关系,(2)区域经济内生增长与外部带动之间关系的协调研究,(3)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4)外资企业关联与区域发展。

3.4空间变量演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 工业化进程开始较晚, 但近20 余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伴随着农村经济改革及农村工业蓬勃发展, 出现了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空间因素在城市经济以及城市化研究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空间变量演化进入主流经济学研究框架之中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城市化问题产生积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问题。论文参考网。 (2) 城市化适宜度研究。城市化进程并非越快越好, 城市化水平也并非一概越高越好。城市化进程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3) 城市化中的空间进程与社会进程关系研究。城市化不仅是人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 也表现为空间上的人文景观形态变化。

4 结论

空间变量的实质是对“在哪儿生产”这一问题进行刻画,而主流经济学家在长期的经济研究中通过微分化与抽象化将这一明显而重要的经济要素排除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外,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空间因素在古典区域经济研究的基础上逐渐被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研究的视野之内。但,空间因素的量化分析涉及到大量的空间建模、计算机应用,因此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区域经济研究起步较国外晚,许多问题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将空间因素纳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之中,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将对区域经济理论的定量模型研究、区域经济理论的产业集群、全球化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Avinash K.Dixit; Joseph E. Stiglitz,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 [J],The 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77,67(3),297-308
[2]Paul Krugman, Space:The Final Frontier[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8,12(2),161-174
[3]Starrett, D., 1974. Principles of OptimalLocation in a Large Homogeneous Area [C], in Jacques- Francois Thisse, KennethJ.Button, Peter Nijkamp (ed.), Location Theory, Cheltenham :Brookfield, 1996,110~140.
[4]Starrett, D., 1978. Market allocations oflocation choice in a model with free mobility[C]. in Jacques- Francois Thisse,Kenneth J.Button, Peter Nijkamp, Location Theory, Cheltenham : Brookfield,1996, 141~157.
[5]翁瑾,刘明宇,经济学关于空间结构研究的综述[J],当代财经,2006,(6):13-16
[6]耿明斋,现代空间结构理论回顾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J],企业活力,2005,(11):16-20
[7]周天勇,刘玲玲,从区位理论到新空间经济学的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5,(10):5-6
[8]徐 梅,当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评析[J],经济评论,2002,(3):74-76
[9]陈栋生,关于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几个问题[J],工业技术经济,1995,(14):4
[10]朱传耿,关于区域经济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经济师,2001,(3):11-13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返回列表
下一篇论文:比较马克思平衡分析法与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法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经济学论文
最新经济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