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制度创新,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坚持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并重,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创新管理模式、鼓励创新服务业态、开发服务领域,提升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统筹协调加快转变,把以工促农、城乡统筹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
从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看,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善型经济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国内消费市场带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快城乡区域经济改革,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加快收人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加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形成以内需为主外需为辅的内外经济平衡发展的格局。
积极推进城乡区域改革,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培育多元化广阔的消费市场,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增强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统筹城乡金融、劳动就业、土地利用、社会保障等制度,积极推进城乡建设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和市场体制一体化,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构建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提高城乡一体化互动能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给农民工国民待遇,加快城市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发展区域和产业集群,辐射和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大力实行“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对中西部给予不低于东部的政策倾斜和税收优惠,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发挥县域经济在就业、城镇与农村经济发展连接互动中的交汇作用。
(四)、健全体制加快转变。把创新机制、科学评价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需要改变粗放式的投资驱动模式,建立健全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针对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中不适应科学发展的问题,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的直接干预,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综合运用财税等经济手段,引导市场主体自觉转变发展方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加强政府引导,鼓励自主创业,扩大就业规模,完善就业机制。改进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摈弃“唯GDP论英雄”,不断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测定的需要,从反映经济发展涵盖的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创新能力、技术水平、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出发,以建立“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集约型经济和节约型社会为基点,让经济结构是否优化、自主创新水平是否提高、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人民生活是否改善、生态环境是否得到有效保护等,成为衡量加快转变效果的硬指标、硬任务,提高考核质量。同时,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实现对政府权力部门和决策机关的有效监督,强化责任追究,防止短期行为,提高各级党政部门的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健全政绩导向机制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五)、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转变。把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目的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与社会事业、民生改善息息相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终要落实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上,落实在改善民生上,落实在社会和谐上。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着力推动解决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扩大就业渠道。把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重点帮助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这一基本方针,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全面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继续扩大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加大低收入群众帮扶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提高城乡劳动者报酬,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水平,最大限度地让老百姓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快转变。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