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贵州区域非均衡增长的原因探讨
(一)初始条件的差异
1978年贵州省人均GDP175元,其中贵阳城市经济圈为268.62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3.62元;其次是东南部特色经济区,人均GDP为183.9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09个百分点;黔北综合经济区次之,人均GDP为168.8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96.46%;基础最差的是毕水兴经济带,人均GDP只有146.5元,仅为贵阳城市经济圈的54.54%。
表21978年贵州全省及四大区域差距结构单位:%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全省
|
41.66
|
40.18
|
18.17
|
贵阳城市经济圈
|
25.53
|
54.28
|
20.19
|
黔北综合经济区
|
46.22
|
35.45
|
18.33
|
毕水兴经济带
|
54.84
|
22.79
|
22.37
|
东南部特色经济区
|
53.25
|
23.82
|
22.92
|
(二)产业基础差异
从表2提供的资料来看,1978年全省产业结构为“一二三”型,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略高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为18.17%;贵阳城市经济圈产业结构类型为“二一三”型,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黔北综合经济区、毕水兴经济带、东南部特色经济区产业结构类型皆为“一二三”型,但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毕水兴经济带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是最高的,其次是东南部特色经济区。
(三)经济区域位
贵阳城市经济圈以贵阳为中心,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黔北综合经济区不仅受到贵阳发展的带动作用,不仅还受到重庆市的带动,是在贵阳和重庆两个大城市的双重影响,因此,其发展速度也比较快。毕水兴经济带与四川、云南及广西有较长接壤地带,东部特色经济区主要是与湖南和广西相邻。
(四)三线工业迁往贵阳
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三线调整改造重大决策,确定三线企业调整改造的主要任务是调整企业布局、调整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贵州省根据国务院三线建设改造办公室关于“就地适当集中”原则及中央关于“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决定将部分三线企业从山沟中迁至贵阳、遵义、安顺等中心城市,并以此为基础和支柱,兴办经济开发区,从而提高企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和经济利益。通过结构调整,企业搬迁,实施“军转民”,进行企业改制,与地方经济相结合,1992年,在三大军工系统基础上建立了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江南航天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振华电子集团公司。目前,这些集团公司成为贵州电子机械工业的骨干,贵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遵义和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以国防科技企业的调整搬迁为支撑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贵阳市就提出了依托三线调迁契机,建立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决策,以吸引三线企业集聚,并将发展的指导思想定位于依托军工、扶持民营、联合院所。

注:图中GDP增长率按现价计算
图61978年至2008年贵州省及四大区域GDP增长情况
(五)西部开发
除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西部大开发主要以资源开发、能源开发为,这使资源、能源比较丰富的毕水兴经济带等得到了超越东南部特色经济区的速度发展。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之后,具有较多矿产资源优势和能源优势的毕水兴经济带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后,毕水兴经济带、黔北综合经济区由于具有较多的矿产资源、能力资源,而得到了较多的资金等资源的投入,从而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图5可以看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前,毕水兴经济带经济增长率有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东南部特色经济区、黔北综合经济区和贵阳城市经济圈的情况也大体相同,但黔北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增长率与其他区域相比要快得多,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后,毕水兴经济带得到较快发展,这一区域经济增长不仅快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也比其它区域经济增长率要高。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一)省委、省政府应调整区域发展政策
不管是对一个国家的区域经济增长,还是对一个省内部的区域经济增长来看,要做到任何时候均是均衡增长是不可能,而非均衡增长则是正常的。但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应有一个限度,超过一定的范围就可能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贵州四大区域经济增长来看,改革开放之初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其差异不是太大,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发现四大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差距扩大的。尤其是贵阳城市经济圈与东南部特色经济区之间的差距更大。例如2008年东南部特色经济区人均财政收入不足贵阳城市经济圈的1/4,如果是单独比较贵阳市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则差距会更大。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