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受溢系数>>溢出系数(溢出系数<0.5,受溢系数>0.5)
省份
|
溢出系数
|
T值
|
2
|
受溢系数
|
T值
|
2
|
广东
|
0.307
|
0.887
|
0.553
|
1.109
|
7.213**
|
0.870
|
福建
|
-0.804
|
-2.725**
|
0.512
|
0.605
|
7.623**
|
0.924
|
辽宁
|
0.287
|
1.836*
|
0.606
|
0.517
|
2.696**
|
0.625
|
云南
|
-0.256
|
-1.063
|
0.327
|
0.675
|
4.578**
|
0.771
|
广西
|
0.217
|
2.057*
|
0.769
|
0.536
|
10.914**
|
0.965
|
甘肃
|
0.213
|
2.380**
|
0.900
|
0.683
|
3.262**
|
0.463
|
湖北
|
0.488
|
3.983**
|
0.886
|
1.063
|
6.871**
|
0.787
|
山西
|
0.266
|
2.849**
|
0.938
|
0.903
|
2.837**
|
0.614
|
注:**代表5%的显著水平,*代表10%的显著水平
(4)各省份对其相邻省份溢出系数较大而其受溢系数较小
湖南的相邻省份是广东、广西、贵州、湖北和江西,由表1知,贵州与其相邻省份经济联系度很低,而江西的受溢系数又很小,所以湖南的溢出地区主要是广东、广西和湖北。
宁夏的相邻地区是内蒙古、甘肃和陕西,由表1知,内蒙古和陕西与相邻省份经济联系不紧密,所以宁夏1.192的溢出系数主要是作用于甘肃,这与表3中甘肃受溢系数很大相吻合。同时,宁夏的受溢系数为0.44,也是比较高的,宁夏与其相邻省份的经济互动性还是不错的,离理想状态相距不远。
黑龙江的溢出系数为0.822,可见黑龙江对于与其相邻的内蒙古和吉林经济辐射作用还是很大的,而内蒙古和吉林对黑龙江的辐射作用却很小。
表4 溢出系数>>受溢系数(溢出>0.5,受溢<0.5)
省份
|
溢出系数
|
T值
|
2
|
受溢系数
|
T值
|
2
|
湖南
|
0.689
|
7.556**
|
0.826
|
0.210
|
0.950
|
0.393
|
宁夏
|
1.192
|
5.843**
|
0.925
|
0.441
|
4.321**
|
0.871
|
黑龙江
|
0.822
|
1.821*
|
0.817
|
0.287
|
3.565**
|
0.875
|
注:**代表5%的显著水平,*代表10%的显著水平
以上四种类型的划分我们在图1中予以注明经济论文,白色区域是本文中不予考虑的省份;灰色代表溢出效应和受溢效应都很小,与其相邻省份经济互补性较差的区域,在整个地图中占绝大多数;线状分布区代表溢出效应和受溢效应都很大,经济互动性良好的区域,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基本上都集中在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范围一带;点状分布区代表溢出效应远远大于受溢效应的区域,有东北地区的黑龙江、西部的宁夏和中部的湖南省,其中宁夏的受溢系数也是比较高的,再稍微加大一点就可以划分到线状分布区;黑色代表受溢效应较大的区域,分布在各个地区范围,比较突出的是我国最南部的四个省份——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都受到相邻省份的溢出效应更大,还有要注意的是与图中线状分布区接壤的湖北省,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湖北省与其相邻省份的经济互动性已经很接近于理想状态了,实际上我们可以把湖北省也划分到线状分布区。
图1 我国各省与其相邻省份相互溢出效应区别图

四、结论
本文在扩展的Solow增长模型中,引入省份产出变量,考察了全国29个省份与其相邻省份之间的相互溢出效应,分析表明:
(1)京津唐地区经济联系度低,区域合作性较差;长三角地区形成了良好的经济互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围其它地区快速发展;山东省和海南省与其相邻地区经济联系度高,产业互补性强;广东省对相邻地区带动作用不够;福建省对相邻省份的溢出效应为负值。
(2)中部地区中河南省、安徽省和湖北省与其相邻省份互动性良好,湖南省和江西省的溢出效应较大而受溢很小,山西省对邻省的溢出效应较弱而受溢很大。
(3)西部省份中宁夏与邻省经济互动性较为良好;青海、陕西、贵州经济相对独立,与邻省经济联系度差;四川和新疆与邻省经济联系一般;云南、广西和甘肃对邻省的溢出效应不足而受溢效应较大。
(4)东北地区总体区域合作性较差,吉林和内蒙古与邻省经济联系度低,黑龙江对邻省的溢出要远大于其受溢,而辽宁省则没有对邻省经济产生太大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Brun L.F., Combes J.L. andRenard M.F.Are there spillover effects between coastal and noncoastal regionsin China?[J].ChinaEconomic Review,2002,13:161-169.
[2]Ying, L.G. Measuring the SpilloverEffects: Some Chinese evidence.[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0,79:75-89.
[3]薄文广.中国区际增长溢出效应及其差异[J].经济科学,2008年第3期。
[4]陈丁、张顺.中国省域经济增长邻居效应的实证研究(1995-2005).[J]经济科学,2008年第4期。
[5]陈安平.我国区域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07年第2期。
[6]李国平、陈安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26卷第2期。
[7]刘崇献.北京与上海经济辐射能力差异探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8]王铮、刘海燕、刘丽.中国东中西部GDP溢出分析[J].经济科学,2003年第1期。.
[9]张庆君.基于Panel Data 模型的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7卷第4期。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