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用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对方程(8)中的㏑(y0)用㏑(yit-1)进行替换:
㏑(yt)-㏑(yt-1)=β0+β1㏑(yt-1)+β2㏑(st)+β3㏑(nt+gt+δt) (9)
方程(9)即是本文分析框架的基本方程。
尽管扩展的Solow增长模型主要被用来研究收敛问题,但也有学者,如薄文广(2008),在该模型框架内研究地区经济之间的溢出效应。本文正是借鉴这些研究,认为一个地区第t年人均产出yit的增长除了受前一年人均产出yit-1,第t年技术进步率git,储蓄率sit,人口增长率nit和资本折旧率δit等因素的作用外,还可能受到其相邻地区J第t年人均产出均值yjRt的影响。其中:
㏑(yjRt)= j=1,2,…,J[2](10)
上式中,yjt是i地区的相邻地区J各自第t年的人均产出。
在(9)式中引入yjRt变量,根据Ln(yjRt)系数的符号和显著性就可以判断i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其相邻地区的溢出效应。构建的模型如下:
㏑(yit)-㏑(yit-1)= β0+β1㏑(yit-1)+β2㏑(sit)+β3㏑(nit+git+δit)+β4㏑(yjRt)+εit (11)
式中,β0表示常数,β1、β2、β3、β4表示系数,εit是随机误差项。
同样,i地区的相邻省份J第t年人均产出均值yjRt的增长除了受前一年人均产出均值yiRt-1,第t年技术进步率均值gjRt,储蓄率均值sjRt,人口增长率均值njRt和资本折旧率均值δjRt等因素的作用外,还可能受到i地区第t年的人均产出yit的影响。套用(9)式,通过变量Ln(yit)系数的符号和显著性就可以判断i地区的相邻省份J的经济增长对i地区的溢出效应。构建模型如下:
㏑(yjRt)- ㏑(yiRt-1)= β0+β1㏑(yiRt-1)+β2㏑(sjRt)+β3㏑(njRt+gjRt+δjRt)+β4㏑(yit)+εjt (12)
式中,β0表示常数,β1、β2、β3、β4表示系数,εjt是随机误差项。
通过(11)式中变量㏑(yjRt)的系数的符号和显著性就可以看出i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其相邻省份的溢出效应,通过(12)式中㏑(yit) 的系数的符号和显著性可以看出相邻省份的经济增长对i地区的溢出效应。
(二)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包括全国29个省市(剔除西藏和重庆)1990-2006年间的总量GDP、人均GDP环比指数、资本形成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1990年的人均GDP。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7)和《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因为在模型中包括了滞后一期的初始经济发展水平变量,所以我们的实际样本数据从1991年开始,使用的是1991年到2006年间中国29个省市的时间序列数据。以1990年为基期,通过1990-2006年的人均GDP环比指数和1990年的人均GDP换算可得到各省1990-2006年的人均实际GDP,对每年各省的人均实际GDP取对数得到的值即为㏑(yit);用资本形成总额占同期总量GDP的比重来表示储蓄率,取对数后即为㏑(sit);由于统计年鉴中没有提供技术进步率和资本折旧率的数据,许多学者在分析中假定技术进步率和资本折旧率在研究期内为常数,估计两者之和为0.05(张庆君,2006),用各省的人口增长率加上0.05,取对数后其值即为㏑(nit+git+δit);对i省的相邻省份J各自第t年的人均产出取对数,然后再根据式(10)计算出这些对数的平均值即为㏑(yjRt);把i省的相邻省份J各自的㏑(yjt)、㏑(sjt)和㏑(njt+gjt+δjt)分别取均值即可得到(12)式中的㏑(yjRt)、㏑(sjRt)和㏑(njRt+gjRt+δjRt) 。
三、估计结果与分析
我们分别计算了29个省份与其相邻省份的相互溢出效应,因为我们重点关注的变量是(11)式中的㏑(yjRt)和(12)式中的㏑(yit),所以在回归结果中只列出了两个方程调整后的配适度 2、变量㏑(yjRt)和 ㏑(yit)的系数以及各自对应的T值。按照系数的大小我们把结果分成四类:第一类各省份对其相邻省份的溢出系数即㏑(yjRt)的系数与相邻省份对各省份的溢出系数(简称各省份的受溢系数)即㏑(yit)的系数都较小;第二类各省份的溢出系数与受溢系数都较大;第三类各省份的溢出系数较小而受溢系数较大;第四类各省份的溢出系数较大而受溢系数较小。
(1)各省份对其相邻省份溢出系数与其受溢系数都较小
首先分析京津唐地区经济论文,北京的相邻省份是天津和河北,天津的相邻省份是北京和河北,河北的相邻省份除了北京和天津外,还有另外五省。由表1可以看出,只有北京和天津的溢出系数较为显著,其它都不显著,而且溢出系数和受溢系数都不大甚至很小,可见,作为我国三大都市圈之一的京津唐地区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合作,三地经济联系度较低,这与长期以来京津唐三地各自为战,产业体系自我封闭,产业同构现象严重有关。
江西的相邻省份有经济很发达的广东、浙江和福建还有与其同处于中部省份的安徽、湖北和湖南。但是显然,江西省并没有从中获益,受溢系数为负而且很不显著,相对比,江西对相邻省份的溢出要大很多,为0.478且通过5%显著性检验。
吉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与其相邻省份的经济联系也不够紧密,吉林省比内蒙古情况稍微要好一些,他们共同的相邻省份是黑龙江和辽宁,可见,吉林和内蒙古分别与东北地区其它三省产业关联程度低。
另外从表1可看出,青海、陕西和贵州三省经济相对独立封闭,与其相邻省份经济联系度很低,溢出系数和受溢系数都很小。四川溢出系数与受溢系数都稍大于0.4,新疆的都在0.35以上,四川与新疆与相邻地区经济联系相对来说还是要好一些,但是也都需要提高。
表1 溢出系数与受溢系数都较小(两者都在0.5以下)
省份
|
溢出系数
|
T值
|
2
|
受溢系数
|
T值
|
2
|
北京
|
0.318
|
2.377**
|
0.396
|
0.266
|
1.264
|
-0.179
|
天津
|
0.262
|
1.820*
|
0.369
|
0.125
|
0.683
|
0.585
|
河北
|
0.082
|
1.313
|
0.869
|
0.037
|
0.088
|
0.215
|
江西
|
0.478
|
9.018**
|
0.892
|
-0.009
|
-0.051
|
0.176
|
内蒙古
|
0.156
|
1.365
|
0.473
|
0.244
|
2.399**
|
0.910
|
吉林
|
0.323
|
4.134**
|
0.937
|
0.301
|
1.711
|
0.419
|
青海
|
0.141
|
1.878*
|
0.455
|
0.093
|
2.038*
|
0.912
|
陕西
|
0.137
|
0.345
|
0.400
|
0.257
|
3.542**
|
0.814
|
贵州
|
0.075
|
1.198
|
0.855
|
0.127
|
1.119
|
0.703
|
四川
|
0.456
|
3.185**
|
0.611
|
0.422
|
3.515**
|
0.721
|
新疆
|
0.396
|
2.958**
|
0.702
|
0.364
|
2.844**
|
0.489
|
注:**代表5%的显著水平,*代表10%的显著水平
(2)各省份对其相邻省份溢出系数与其受溢系数都较大
从表2中可以看出,溢出系数与受溢系数都较大的7个地区中有5个是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这7个地区与其相邻地区的经济联系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首先看长三角地区,上海的溢出系数与受溢系数相近,在0.6左右;浙江省的受溢系数为0.737,但溢出系数更大,达到1.081;江苏省的溢出系数为0.618,其受溢系数更大为1.447。上海的相邻省份是江苏和浙江,江苏的相邻省份除了上海、浙江外还有山东和安徽,浙江的相邻省份除了上海、江苏外还有安徽、福建和江西。可以看出,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其快速发展带动了与其临近的浙江和江苏的快速发展,而江苏和浙江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上海的进一步发展。上海、江苏和浙江作为广义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作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着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
安徽的相邻省份中有江苏和浙江,山东也跟江苏省接壤,而河南又与山东和安徽相邻,可以看到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辐射圈已经逐步扩大,尤其是经济本身就很发达的山东省,经济辐射圈越来越大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海南的相邻省份是广东和广西,海南的溢出系数和受溢系数相当经济论文,都稍大于0.6,与广东和广西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表2 溢出系数与受溢系数都较大(两者都在0.5以上)
省份
|
溢出系数
|
T值
|
2
|
受溢系数
|
T值
|
2
|
上海
|
0.629
|
6.802**
|
0.923
|
0.553
|
5.029**
|
0.683
|
浙江
|
1.081
|
4.900**
|
0.738
|
0.737
|
5.524**
|
0.873
|
江苏
|
0.618
|
15.947**
|
0.956
|
1.447
|
10.588**
|
0.959
|
山东
|
0.696
|
13.018**
|
0.951
|
1.629
|
9.403**
|
0.879
|
安徽
|
0.891
|
1.682
|
0.381
|
0.660
|
11.827**
|
0.956
|
河南
|
0.799
|
5.480**
|
0.685
|
0.500
|
4.495**
|
0.886
|
海南
|
0.619
|
5.347**
|
0.791
|
0.615
|
4.122**
|
0.792
|
注:**代表5%的显著水平,*代表10%的显著水平
(3)各省份对其相邻省份溢出系数较小而其受溢系数较大
可以看出经济很发达的广东省和福建省对相邻省份的溢出系数很小,广东省只有0.307,而福建省竟然是-0.804,而广东省跟福建省的受溢系数却分别达到了1.109和0.605,说明广东省对相邻的广西、福建、江西和湖南的带动作用不强,而福建省对相邻的江西、浙江和广东不仅没有带动,而且对邻省经济产生很大的冲击。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广东与福建都是外向型经济,对内地经济的带动不强,所以广东对江西和湖南以及福建对江西的经济辐射能力都不强;另外,福建省位处于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中间,但是却没有与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形成良好的产业互补经济,与临近的广东省和浙江省竞争多于合作。
辽宁省是东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但是显然,辽宁省并没有对其相邻省份的经济产生太大的带动作用。
云南与广西是近邻省份,同属西部落后地区,两地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产业结构、对外环境相似造成了云南与广西在很大程度上的竞争,相互之间溢出效应很小;广西与广东形成了互补互动的局面,贸易往来密切,我们认为广西对相邻省份0.217的溢出主要是流向了广东,而0.536的受溢也主要是来自于广东。甘肃的相邻省份有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和宁夏,除宁夏外其余五省都出现在表1,相互之间联系都比较差。
湖北受溢系数是溢出系数的2倍多,而溢出系数已接近于0.5,我们是以0.5为临界值来划分类型的,实际上可看出湖北省与其相邻省份的经济联系也较为紧密,已经接近于理想状态了。山西省的受溢要远大于其溢出。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