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供电系统的可靠性管理水平是整个电力系统在电源建设、电网结构、供电能力、电能质量和运行管理等诸多方面问题的集中反映,是保证电力系统供电质量、提高电网自身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面。研究电网供电可靠性改善策略,对保证电力系统可靠供电、促进与改善电力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指导电网建设和改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供电,可靠性,策略
一、供电可靠性策略研究的意义
供电系统的可靠性管理水平是整个电力系统在电源建设、电网结构、供电能力、电能质量和运行管理等诸多方面问题的集中反映,是保证电力系统供电质量、提高电网自身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面。发表论文,策略。。通过加强供电系统可靠性管理,深入分析供电可靠性信息,对供电过程进行科学的、量化的评价,可以揭示影响电力供应和电能质量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的问题,预警供电安全,有效掌握设备与电网的健康状况和安全水平,为及时消除设备隐患、保证安全可靠供电提出改进措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研究电网供电可靠性改善策略,对保证电力系统可靠供电、促进与改善电力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指导电网建设和改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发表论文,策略。。
二、提高供电可靠性的策略
(一)加大电网建设改造力度,不断优化电网结构
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为总抓手,以减少客户停电时间为目标,通过深入分析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通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完善网络结构;加强负荷预测,抓好停电计划管理,精细停电过程控制,提高设备运行维护质量;建立完善可靠性管理体系和考核体系,强化管理,责任到人等措施提高供电可靠性水平。发表论文,策略。。
1、解决110千伏及以上主网架“N-1”问题
电网的改造和完善,直接关系到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和供电的可靠性。由于主网网架结构问题一方面直接导致停电,另一方面严重制约了配网的转电需求,从而导致配网对用户的停电。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需要加大主网建设的力度。以优化区域电网资源配置为电网建设模式,按照电网的客观规律来规划和发展电网,包括变电站布点、增容、改造,输电走廊规划等。此外,在主网电网建设中,选用大量国内外先进设备,推进电网的现代化管理,提高电网的科技含量。
加大电网建设改造力度,不断优化完善主网结构,逐步解决主网设备过负荷、“卡脖子”以及不满足“N-1”方式等问题,增强电网供电能力和提高电网负荷转供能力。
2、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完善配网结构。
统一规划配网,确保配网规划全局一盘棋。进一步加强主、配网协调,优化调整配网负荷,逐步解决主、配网设备重、过载问题。将电网的规划与供电可靠性的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规划配网时,要考虑到电源的布点、负荷的分布、负荷的性质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在电科院完成的 “十一五”中压配网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配网规划深化和细化,将部分片区的网络结线方式进行详细性规划,充分考虑网络结构的联络互带能力,实现分区供电,事故后便于网架重构,缩小停电范围。同时提高规划的可执行性,为中短期的配网建设改造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方向和建设方案,使配网建设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配网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配网规划中的中压网架规划目标,制定每年的10千伏线路建设与改造计划,形成配电网建设的项目库,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工程建设项目。逐步建设完善10千伏主干网架,实现重要区域的环网供电,提高重要区域及重要用户的供电可靠性。加强变电站间的联络网架规划,逐步增强变电站之间中压配电网的联络容量,提高中压配电网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为上一级电网提供必要的支持。发表论文,策略。。
3、加快环网线路的建设,提高配电线路的转供电能力。
在变电站布点及主网结构基本合理前提下,通过新建配网工程,增加lO千伏环网线路,进一步提高配网转负荷能力;继续加快推进中压架空网三分段三联络网架结构的实施,逐步完善中压电缆网“2-1”或“3-l”结线方式。
严格执行《 “十一五”配电网规划》确定的各变电站、10千伏线路分区供电的原则,使变电站与变电站间、线路与线路间的供电分区不产生交错重叠;同时,综合考虑负荷的大小、类型等情况,将变电站供电范围按线路的供电范围划分成若干较小的分区。发表论文,策略。。根据配网规划中的中压网架规划目标,制定每年的10千伏线路建设与改造计划,逐步完善和优化10千伏主干网架,实现重要区域的环网供电,提高重要区域及重要用户的供电可靠性。
而针对较边远的农村,以单辐射架空线为主,专门研究了10千伏架空线路配电自动化方案,采用电压型馈线自动化系统,对于符合条件的架空线路组成末端联络的单环网供电,不符合条件的架空线路进行故障自动隔离的改造。
(二)加强可靠性基础管理
1、完善可靠性工作管理制度
根据供电局制定的可靠性管理体系和责任体系,成立供电可靠性工作小组,统一规范工作标准和业务流程。认真执行可靠性管理办法和可靠性考核实施细则,根据可靠性考核体系,把可靠性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引起对提高供电可靠性工作的高度重视,保证各项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并责任到人。
2、加大可靠性分析力度
建立供电可靠性分析制度,每个季度召开可靠性分析会,及时掌握本部门供电可靠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分析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因素,找出问题所在,不断提高专业素质,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生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关注可靠性指标完成的好坏,而应向深层次发展,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向可靠性指标的在线监测过渡,分析上要力求做到点面结合,即要对本企业的可靠性现状分析,进行可靠性评估,也要跟踪一些难点、重点设备,实行全寿命跟踪管理,拓展可靠性管理的深度。发表论文,策略。。
3、加强停电时间预控工作
做好可靠性指标的预控管理,将指标控制的工作环节提前,加强可靠性指标的预测与提前控制,指导月度停电计划综合、统筹安排。每月统计、分析可靠性指标,并计算下月停电计划影响的时户数,根据年度可靠性指标合理安排停电计划。在安排生产计划时,充分考虑供电可靠性指标允许范围,以停电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为客观依据对停电计划进行测算审核,切实做到“先算后停”。每月停电协调会议通报可靠性指标完成情况和上个月月度停电计划执行情况。
4、做好可靠性相关图纸、资料的管理工作
每月对供电可靠性基础数据进行更新维护,利用供电网络图和设备台帐,核查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对周月停电计划、调度日志、10千伏线路事故障碍巡视抢修记录、工作票、操作票、月度配电线路停电统计表进行归档管理,确保可靠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所录入运行事件反映的信息的一致性。
5、提高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责任心
抓好可靠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加强可靠性作为总抓手的宣传力度,提高基层单位各岗位人员对可靠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可靠性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葛少云,郭明星,王成山,尹页秀,林瑞兴.城市高压配电网接线模式比较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4,(02).
[2]葛少云,张国良,申刚,刘孚智,张祖荣.中压配电网各种接线模式的最优分段[J]电网技术,200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