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一体化论文

柴油机气门润滑装置结构设计及特性分析_工作原理

时间:2012-02-25  作者:秩名
  3 特性分析

由图4可知,气门润滑装置有2个出油孔,则A、E间对应的中心角为:

(1)

其中,―凸轮行程角

―凸轮远休止角

―凸轮回程角

―凸轮近休止角

若润滑装置的输入转速为n,则一个供油周期t为

(2)

式中,i为齿轮传动比

若凸轮行程为h,柱塞的直径为d,则油腔的体积为

(3)

由于气门润滑装置有2个出油孔,则每个出油孔的流量为

(4)

由式(1)-(4)可知,每个出油孔的平均流量为

(5)

如图2所示,气门润滑装置出油口为2个,柱塞直径为7mm,柱塞行程为2.5mm,从动齿轮为单头蜗杆,转速为1300r/min,主动齿轮齿数为30。以柱塞的上止点为参考,则柱塞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6所示,气门润滑装置流量曲线如图7所示。

由图6可知,在齿轮转动过程中,柱塞运动规律呈线性规律变化。在柱塞上行阶段,油腔体积增大,油腔处于负压状态工作原理,润滑装置处于吸油状态,在柱塞下行阶段,油腔体积减小,油腔内压力增加,润滑装置处于供油状态。由图7可知,在齿轮转动过程中,润滑装置进行周期性供油,在柱塞处于下行阶段时,其流量大小为50.11ml/s。一个周期内,每个出油口供油时间为1.9ms。根据输入转速和润滑装置基本尺寸可知,每个出油孔的流量为1.04ml/min。

图6 柱塞位移曲线

图7 润滑装置流量曲线

4 结语

将齿轮传动和凸轮传动相结合,设计了一种柴油机气门润滑装置,并对其基本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将齿轮端面设计为波形,有效地将齿轮传动与凸轮传动相结合,从而实现了将齿轮的旋转运动有效地转化为柱塞的直线运动。

(2)根据凸轮运动规律和柱塞泵的特点,在齿轮端面行程角及回程角处开槽,可以实现气门润滑装置周期性供油,从而可以实现在柴油机气门与气门座之间引入润滑油对接触表面进行润滑。

(3)根据润滑装置的基本结构,明确了润滑装置的流量计算方法,对其柱塞运动规律、流量曲线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气门润滑装置可以实现对柴油机气门与气门座提供小流量、间断供油。

由于条件的限制,试验验证将在后续工作中完成。


参考文献
[1]Wong PK, Tam L M and Li K.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a dual-mode electrohydraulicfully variable valve train for four-stroke engi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utomotive Technology, 2008, 9(5): 509-521.
[2]TeodorescuM, Votsios V, Rahnejat H, et al. Jounce and impact in cam-tappet conjunctioninduced by the elastodynamics of valve train system. Meccanica, 2006, 41(2):157-171.
[3]郭海涛,卓斌,彭健,等.发动机配气机构中气门―气门导管摩擦副的润滑研究.机械工程学报,2002,38(7):96-100
[4]倪计民,高征,王才峄,等.车用柴油机4气门结构设计研究.内燃机学报,2005,23(4):357-362.
[5]Ootani T,Yahata N, Fujiki A, et al. Impact wear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 valve andvalve seat insert materials at high temperature. Wear, 1995, 188(1-2): 175-184.
[6]LewisR, Dwyer-Joyce, R S.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solving combustion enginevalve and seat wear problems. Proceedings of the 27th Leeds-Lyon Symposium on tribology,tribology and Interface Engineering Series, 2001, 39: 629-640.
[7]程绍桐,王致钊,程淑颖.柴油发动机气门失效分析及改进.柴油机,2004,35(2):8-11.
[8]赵运才,刘竞生.发动机气门―门座磨损失效机理实验研究.摩擦学学报,2000,20(5):386-389.
[9]朱远志,尹志民,曾渝,等.重型发动机气门座圈磨损机理与材料.柴油机工程,2004,25(4):78-82.
[10]陆克久,周道怀,龚延成.柴油机进气门与座圈磨损机理的试验研究.农机化研究,2008,(6):203-205.
[11]张春丰,陈笃红,陈汉玉.6105ZLQ柴油机机械损失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柴油机工程,2007, 28(1): 10-13.
[12]张松.某型高速柴油机配气机构的动力失效研究.广西大学,2008.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300MW机组凝结泵变频改造_凝结水泵
下一篇论文:X射线相衬成像技术测量喷油嘴几何特征尺寸的研究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机电一体化论文
最新机电一体化论文
读者推荐的机电一体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