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论文

立足实践、科学谋划农牧区公路建设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农村公路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条件,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关键词:立足实践科学谋划,公路建设
 

农村公路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条件,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全面深入实施,尖扎县农村公路得到长足发展,通车里程达到552.046公里,初步改善了农牧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交通条件。但是,农牧区群众反映出行路难的问题仍然突出,通达能力差、通达深度低,形成与路况基础调查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牧区生活和农牧业生产发展。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标要求,做到学有所思、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使交通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农牧区广大人民群众。尖扎县围绕农牧区公路建设如何修、怎样修、修什么样路、修多少路进行了实地调查。期间,与主管局、乡政府、村委会及国土、林业环保等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深入农牧户听取群众对农牧区公路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实地了解公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尖扎县乡村公路通车情况

尖扎县地处黄河谷地及西南侧山地、沟谷地和高山,位于黄南州北部,县府驻马克唐镇,距州府驻地63公里,境内平均海拔在3700米,属高原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温-1.7℃~8.6℃,年均降水量340~495毫米。

尖扎县面积1714平方公里,人口4.3万,藏族占总人口的65%,还有汉、回、撒拉等民族。辖3镇6乡,是以藏族为主的半农半牧业县。全县公路通车里程552.046公里,其中:省道54.589公里,县道128.595公里,乡道191.305公里,村道160.484公里,专用道17.073公里。公路密度为27.624公里/百平方公里。2009年路况调查反映通公路的乡(镇)9个,占9个乡(镇)的100%,通公路的行政村66个,占75个行政村的88%,其中:通畅的33个,通达不通畅的33个,未通达的9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牧区通村公路存在的通达能力差、通达深度低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公路配套基础差。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低,缺涵少防护工程问题突出。论文参考网。例如:如什其至昂荣寺、德欠寺至马措公路等乡村公路沿线均无涵洞和防护工程,经不起雨水冲刷,抗灾能力差,晴通雨阻;

二是乡村公路通达深度低。路况调查基础数据反映为通达公路的行政村,但实际通达深度过低或不通公路的情况比较突出,例如:尖扎滩乡洛哇村,其党员活动室设在马尖公路附近,但实际该村的66家牧户、0.4万亩草场、纵深约18公里内无公路。类似这种情况在尖扎县尖扎滩、当顺牧区比较普遍。

三是乡村公路通达能力差。由于尖扎县进入6—9月份基本上为多雨季节,公路水毁等病害严重,加之乡村公路养护补助费标准过低和养护公路的意识淡薄,养护工作相对滞后,路难行和不通路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问题成因分析

总观农牧区公路现状,其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认真分析,再三对比斟酌,认为主要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农牧区公路网络化实现难。就目前中央、省政策规定而言,项目资金只规划安排通往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和乡(镇)通往村委会所在地的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因农牧区面积广,农牧户居住分散,而实际上存在需要一村几沟多路的现状,农村公路成树枝状分布,按政策农村公路难以做到网络化。

2、路况调查公路终点控制点设置不实际。2009年全省路况调查结果反映,通村公路(乡道)的终点,在尖扎县尖扎滩、当顺等乡牧区均以党员活动室或村办小学为控制点,而党员活动室和村办学校基本上都设置在交通相对便捷的县道两侧或附近地带。如此以来,通村委会公路的通达、通畅或不通公路情况就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出来。

3、公路建设投资标准低。“十五“计划以来,省上以每公里4万元的补助标准修建乡村公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牧民群众出行难问题。但是,由于补助标准低,地方财力困难,自筹资金无力落实等原因,公路标准低、基础差、涵洞排水及防护工程不配套,公路很难维持正常通车。

4、乡村组织公路养护工作欠缺。国务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国办发[2006]49号)没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养护资金缺少稳定的财政支持,投入严重不足,养护机制缺乏活力,失养弃养现象严重。已建的乡村公路仅靠国家补助资金难以保证公路完好,部分道路损毁严重,人车出行艰难,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四、有关建议和工作思路

(一)确立正确的农牧区公路建设指导思想

要清醒认识“区域封闭、观念保守、结构单一、贫穷落后”的基本县情,创新工作思路,立足农牧区地理人文特点,按照牧区不同于农业区,农牧区以地域辽阔,群众以游牧为生,独家单户,居住分散的实际,通村委会公路通达地以党员活动室和村办学校为控制点,客观上反映不了村委会通达、通畅或不通公路的真实情况。农牧区公路建设与管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出发点,以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群众增收、提高生产力为目标,要结合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特点,科学认识和对待农牧区公路建设和管理工作,按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结合生态保护等实际,对通达深度低和不通公路的村委会采取“以点带面、主线贯通、支线连接、干支兼顾、注重实效、平均公路密度不低于30公里/百平方公里”的建设方针,强化农牧区乡村公路建设。

(二)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发展农牧区公路交通

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投资建设,并分期分批解决乡村公路通达深度低和部分村委会不通公路等问题。同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范围内,在不增加债务包袱的前提下,通过“两提高、一补助”拓展渠道筹集通村公路建设资金。

一是国家投资补助提高一点:在每公里4万元的补助标准基础上,向上一级交通部门争取提高通村公路建设资金补助标准。

二是公路技术标准提高一点:积极争取提高公路建设标准,落实桥涵及防护工程公路配套设施,提高公路通行能力;

三是财政部门补助一点:县政府对通村公路建设给予一定的补贴,用足国家转移支付,其补贴标准可据县财政收入情况每公里补助再提高1至2万元,财政补贴原则上不封顶,即修多少按政策补贴多少。

(三)坚持采取“砂路通达、逐步完善、稳定基础、拓展油路、降低污染、美化区域”的发展方向思路

按照“先通后畅”的原则,科学谋划,稳步推进。采取先争取安排以砂路通达为基础,逐步争取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同时,积极将公路交通建设置于牧区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中,实现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四)科学确定农牧区公路控制点

科学确定农牧区农村公路控制点是农牧区农村公路反映通达能力和通达深度的关键。针对2009年农牧区公路路况调查未能如实反映通达能力差、通达深度低的问题,建议合理明确农牧区公路通达情况衡量标准,“十一五”末对农牧区公路进行重新调查,纳入“十二五”计划进行全面建设。

1、以公路密度不低于30公里/百平方公里为标准修建通村公路。做到主线贯通、支线连接、干支兼顾,基本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2、线路布局:根据农牧户生产方式实际,乡村公路主线沿河流布设,支线按照农牧户居住分布情况因情而设。

(五)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技术力量,加大养护投入,落实配套资金,强化养护管理

一是采取“谁受益,谁养护”。农村公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地方,实行县、乡、村三级负责制,即县道由县政府负责,乡道由乡政府负责,村道由村委会负责,通过突击养护、日常养护、抓示范路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乡镇、村组和广大农牧户养护的积极性。

二是大力推行“农村公路民养化”。论文参考网。对农村公路实行分段招标,分村组、分户承包,以承包养护、委托养护形式,确保减少养护成本,增大社会效益。论文参考网。

三是充分利用交通公路部门人才资源,提高农村公路养护技术含量。通过引导,让有劳动能力的从事过公路建设养护工作的退休退养人员、协议工、下岗人员及农村富余劳力到农村建设管理中发挥技术优势和骨干优势,解决农村建设养护技术力量和管理问题。

四是建议将乡(镇)政府对农村公路养护组织和管理工作纳入县对乡(镇)政府的考核目标,落实养护地方配套资金,逐级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增强乡(镇)政府、村委会抓实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加强经营管理,保障公路运输
下一篇论文:沥青混合料运输过程中的离析现象分析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交通论文
最新交通论文
读者推荐的交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