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它不可预见费包括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有所不同,一般占总投资的5%左右。 a、计算公式 
 
 d—五年以上银行贷款利率,取6.12%;e—年燃料价格上涨率,取3.4% 相对于普通能源的回收年限预评估:相对于电热水器,太阳能系统约6年回收成本; 3.2.3太阳能环保效益的评估 太阳热水系统的环保效益体现在因节省常规能源而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指标为二氧化碳的减排量。 
 W:标准煤热值,29308KJ/Kg。 每年二氧化碳的减排量为57.1吨,15年寿命期内二氧化碳的减排量为856.5吨; (作者注:该节计算依据均出自文献[8]) 6、雨水利用 天津市气候受西北大陆季风影响,雨量偏少,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86mm,年蒸发量高达1000~1200mm。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年降雨量的83%。其中7~8月份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63%。 据地勘报告,该场地浅层地下水属潜水类型,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在0.6~3.1米左右,相初见地下水位埋深在0.8~3.3米左右,地下水位随季节有所变化,年波动幅度一般小于1.0米。 雨水回收利用收集池测算(P=2a,对应24小时降雨厚度:76.6mm)(表六): 
 
    
        
            | 类别 | 面积 | 收集面积百分率(%) | 雨量径流系数(ψc) |  流量径流系数(ψm) | 雨量径流系数加权平均值 | 流量径流系数加权平均值 | 雨水设计径流总量(m ) | 雨水设计流量(L/s) | 屋面日雨水径流量(m ) |  
            | (m ) |  
            | 屋面 | 30700 | 100.00 | 0.90 | 1.00 | 0.68 | 0.77 | 4768.29  | 1486.75  | 1607 |  
            | 绿地 | 16100 | 0.00 | 0.15 | 0.25 |  
            | 道路 | 8900 | 0.00 | 0.90 | 0.90 |  
            | 弃流雨水量(m ) | 82.89 | 按3mm初期径流雨水弃流计算 |  
            | 雨水蓄水池有效容积(m ) | 180.00 | 屋面收集比例 | 0.09 | 收集屋面面积(m ) | 2717.39  |  
            | 20%用水量占蓄水池容积比例 | 0.45 | 雨水回收利用量>40%集水屋面雨水设计径流总量,满足要求 |  该项目以雨水收集池和下渗设施相结合,休闲区、非机动车道及轻型车的铺装地面,均采用透水铺装。铺装面层采用新型环保的风积沙透水砖,粘结找平层采用透水性较强的风积沙,使其与面层紧密结合为一体,其下铺设300mm厚级配碎石垫层,在级配碎石垫层内铺设全透型。结合区内园林景观设计,每各30米设计一条1.2x0.9m的渗滤沟,收集周围渗透到级配碎石垫层内的雨水,再通过渗滤沟内的全透型排水软管排入主渗滤沟,然后收集到180m雨水蓄水池,供小区绿化和浇洒道路。 透水垫层和排水软管的铺设,有双向排水的功能,一方面便于雨水下渗、收集和利用,另一方面当地下水位上升时作为排水管,避免地下水顶托地面铺装。设计重现期内的降雨量除收集外全部下渗,超重现期部分的雨水溢流排入市政雨水管道,流程示意如下: 
 
    
        
            | 渗滤、收集系统 | 回用系统 | 溢流排放 |  
            | 透水地面 | → | 多孔垫层 | → | 透水毛管 | → | 支渗滤沟 | → | 主渗滤沟 | → | 截污弃流 | → | 雨水沉淀池 | → | 消毒 | → | 雨水蓄水池 | → | 市政雨水管 |  
            |  |  |  |  |  |  |  |  |  |  |  |  |  |  |  |  |  |  |  |  7、其它 根据生态城总体规划,区域内设有城市污水处理厂,按规定场地内的污水排放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中的三级标准即可。同时考虑室内外污废水合流排放,冬天室外温度在-10度左右,化粪池的处理效率明显降低,也为避免化粪池的通气管设置和清掏对小区环境的二次污染,室外不设置化粪池,在设计室外污水管道时,管道的管径和坡度严格按设计充满度下不淤流速控制,在管道的起始端设计流速宜适当加大;同时,参考文献[10],应在排入市政管网接驳点前设置拦污设施,小区物业负责拦污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1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2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29-195-2010)(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3 天津市住宅设计标准》(J968-2007) (天津市建设管理委员会)。
 4 生态城相关设计导则》(能源、管网部分)(内部资料)。
 5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8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工程技术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
 9 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技术措施·给水排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 福建省化粪池设置技术管理暂行规定》。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