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龙华溪流域源头一重山荒山和残次林进行补植和更新改造,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110公顷,其中:金山村补植造林26公顷、造林12公顷,金沙村造林30公顷,金建村造林42公顷。使宜林荒山得到全面绿化,林内不存在0.5亩以上的荒山 ,初步形成稳定的植被结构,有效控制当地的水土流失。   造林原则:①适地适树(草)原则。选择树种的生态习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造林地的环境条件能保障树种的正常生长发育。②稳定性原则。树种形成的林分长期稳定,能够形成稳定的林分,不会因自然因子或林分生长对环境需求增加而致林分衰败。③可行性原则。即经济有利、现实可行,在种苗来源、栽培技术、经营条件和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是合理可行的。 造林技术:①采用混交办法,选择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按不同比例混合搭配种植。根据山丘陵地立地条件和原有林种情况,采用木荷、马尾松、枫香混交,见表2。 表2 混交造林技术模式 混交比例 混交方式 株行距(m) 种植密度(株.hm-2) 枫香 木荷 马尾松 合计 1枫香:1木荷:2马尾松 行状 1.7×2.0 750 750 1500 3000 同时当林木都闭度>0.3~0.6时,林下适光较好,可混播一定耐荫能力的禾本科和豆科草,1-2年可有减轻水土流失。 ②造林整地,该项目区多为山地,造林整地采用带状沿等高线走向,结合块状鱼鳞坑整地方法,整地挖穴规格50cm×40cm×30cm。回表土,一般回土高度要高与穴面10cm以上,松土结实后形成穴面水平,以便集水,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 ③造林,在立春前后3月份进行造林,造林株行距1.7m×2m,造林密度3000株/ hm2 选择阴雨天气。要求做到深栽﹑苗正﹑根舒﹑压紧,苗栽穴的中间,为了保障造林成活率,防止苗木造林后容易脱水,必须在造林时将苗木根部沾浓红土浆,而且在起苗时木荷祼苗要截去主干,只留根部以上30cm高度即可,提高造林成活率。栽植后1个月要检查成活率,成活率不够的要进行补植,保证造林成活率达85﹪以上。 (2)封禁冶理与生态自我修复 对26公顷马尾松残次疏林地进行补植,每公顷补植枫香或木荷750~1200棵/hm2 使林内不出现0.5亩以上的荒山。对龙华溪流域内的金山和东岐村的634公顷生态林和水土保持林进行封禁保护。其中:金山村封禁治理490公顷、东岐村封禁治理144公顷。封育治理以封禁为基本手段,封禁、抚育与管理结合促进林草成长的培育措施。主要包括在有水土流失的地段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和封坡育草措施,制定封山育林村规民约,制作封山育林宣传牌,选派护林员进行巡山,禁止一切不利于林木生育繁育的人为活动。为林草成长创造条件,通过植株萌芽或天然下种等生态自我修复,恢复林草植被、防治水土流失,提高林草效益。经过2~3年的封禁,林草覆盖度可达75%以上,其中乔木林的郁闭度大于0.3。形成混交林,发挥多种生态效益。 3、治理成效分析 3.1造林成效 表3 造林地生长情况 混交树种 造林成活率 平均树高 胸径(地径) 郁闭度 枯枝落叶量/t. hm-2 枫香 86﹪ 1.4m (1.5cm) 0.4 1.35 马尾松 91﹪ 1.3m (2.0cm) 木荷 89﹪ 1.1m (1.5cm) 经过人工混交造林更新,使项目区内的荒山得到有效绿化,林种结构比较合理,林地上林木平均树高达1.2m,地径达2cm,郁闭度达0.4,地面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林下植被开始恢复,加上枯枝落叶对地表径流的阻拦作用,林地表土冲刷明显减少,水土得到保持。 3.2封山育林成效 表4  封山育林区植被自我修复情况 植物群落 封禁冶理前 封禁冶理后 植物种类 植物平均高度(m) 郁闭度(盖度)﹪ 枯枝落叶层厚度(cm) 植物种类 植物平均高度(m) 郁闭度(盖度)﹪ 枯枝落叶层厚度(cm) 林冠层 杉木、木荷、马尾松 3.5 0.2 1 杉木、马尾松、木荷、枫香、青岗、石栎、栲类树种等 4.5 0.4 5 灌本层 枫香、青岗、石栎、栲类树种、黄瑞木、胡枝子 0.8 0.15 胡枝子、毛冬青、乌饭、黄瑞木、小叶赤楠、继木、石斑木等 1.5 0.3 草本层 香茅、芒萁 0.45 0.15 香茅、甘尼草、地菍、拔葜、芒萁等 1.0 0.75 通过封禁冶理与生态自我修复,封山育林区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相对稳定的混交林群落结构,林内植物种类增多,林分郁闭度从0.2增加到0.4,林内地表枯枝落叶层明显增厚,土埌腐殖层、土埌肥力提高,原来灌本层的乔木长成了林冠层;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形成了层层拦截和蓄积滞留、促进降雨入渗,起到了保持水土,减少雨水冲刷的作用。 3.3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控制情况 表5可以看出,经过3年的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龙华溪流域的水土流失区90﹪以上得到冶理。通过森林植被的林冠截留,枯枝落叶层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拦蓄作用,,增加了土壤入渗,减少了地表径流,削减洪峰流量,使水土流失面积862 hm2减少至179.3 hm2,即由占土地总面积的38.4﹪降至8﹪,新增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年均土壤侵蚀量由4.47万吨减少到1.2万吨;平均侵蚀模块由1352.08吨/平方公里年,下降到380吨/平方公里年;土埌侵蚀量减少71.0﹪以上。从水土流失强度变化状况来看,轻、中、重度流失都明显降低,其中轻度流失面积从409.4公顷降至179.3公顷,减少263.1公顷;中度流失面积总体281.2公顷降至21.5 公顷,减少259.7公顷;强度流失面积总体171.2公顷降至11.5公顷,减少159.7公顷。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