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保护论文

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阻控的生物措施_生态恢复

时间:2011-05-1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红壤是我国最大的土地资源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而生物措施作为水土保持的三大措施之一。深入研究红壤侵蚀区的生态恢复模式。
关键词:红壤,水土流失,生物措施,生态恢复

  红壤是我国最大的土地资源之一,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包括:江西、湖南两省的大部分,滇南、湖北的东南部,广东、福建北部及贵州、四川、浙江、安徽、江苏等的一部分,以及西藏南部等地。在中亚热带的生物气候条件以及地形条件的影响下,红壤地区植物种类繁多、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生物资源相当丰富。但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增强,红壤地区植被覆盖度明显降低,群落结构显著退化,物种减少。很多地区宜林而少林,多雨而缺水,资源多样而经营单一,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干旱缺水等诸多灾害性已经严重破坏了红壤地区的生态环境[1]。红壤地区现已经成为我国水土流失范围最广、严重程度仅次于黄土高原的地区,地区土壤的丧失将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瓦解[2]

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退化和环境恶化已严重危及到红壤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红壤侵蚀区的生态恢复模式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技术及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而生物措施作为水土保持的三大措施之一,在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工作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何选择合理的针对红壤侵蚀区生态系统恢复的生物措施、合适的生态修复植被物种、适当的生物栽培措施,以及植物群落的重建等已成为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研究内容[4][5][6]。本文的目的在于系统总结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的基本途径、植被物种的评价选择、栽培措施、侵蚀劣地和退化林的植被恢复以及构建植被群落等方面的研究,为治理红壤水土流失提供依据。

1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的基本途径

一般来说,受损害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可采用两种模式途径:一种是当生态系统受到的损害没有超过系统阈值,并且所受损害是在可逆的情况下,在解除外来的干扰和破坏后,生态系统可以自然恢复。另一种是生态系统受到损害超过系统的承载力,并且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仅靠自然过程不能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必须加以人工措施才能迅速恢复。因此,对于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途径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该地区植被退化的程度、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的能力及方向等。同时还须考虑气候、地质地形、土壤肥力状况以及交通状况等其它因素[5]

在红壤地区分布最广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土壤的严重侵蚀退化,肥力和水源涵养性能的下降,造成了马尾松林地生态环境恶化,以至于被戏称为“小老头树”林。此外,南方红壤丘陵区还有大片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和桉树(Eucalyptus spp.)林,其纯林比例大,缺乏乔灌草配套的水土保持植被条件,导致林下土壤环境恶劣,地表覆盖度低,甚至地表完全裸露,林下水土流失严重。在退化程度不是很严重的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地,自然封育是比较理想的恢复模式。对植被盖度大于30% 以上的群落采用自然封育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而低于30% 的自然群落仅通过自然封育则难以恢复[7]。在自然封育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人工措施辅助能够加速植被恢复并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次生林改造以及稀疏地补植是促进退化植被加速定向演替的常用方法。研究表明,自然封育措施对于不同类型的马尾松林地(低产残林、采伐迹地、宜林荒山等)均能起到促进天然更新,提高林分郁闭度,增加灌草盖度的作用,有利于水土保持[8]

对于强度侵蚀地区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应快速恢复植被以控制水土流失,必须利用多层次、多格局、多树种的植物群落的整体作用,营造生境的多样性,增加固土防冲能力,才能逐渐恢复业已退化的生态系统[9]。优化乔灌草复层结构的配置、建立良好的树种合理互补关系,是成功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关键。已有研究通过水保功能为尺度,系统地评价了乔、灌、草之间组合而成的各种模式优劣,并总结出它们的特点及规律,并对不同地区红壤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出了相应的模式,如陈志彪等对长汀县花岗岩马尾松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出了地被物的快速覆盖、以草促林、低效林改造、乔灌草混交等四种主要恢复模式。对于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须因地因时制宜,选择相适应的恢复模式以及生态修复植被物种[10] [11][12]

2 生态修复植被物种的选择

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也是重建生物群落的第一步,为此,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用于植被恢复则显得尤为重要。红壤区地形复杂,各地区水土流失程度不同,土壤退化侵蚀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差异也很大,同时不同母质发育的红壤本身障碍性因素也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植物物种进行植被恢复十分必要。同时自然界中的植物群落并非由单一物种组成,群落内物种间存在生态位的联系,共同组成稳定的群落。因此,群落构建中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5]。多年来,水土保持工作者做了大量关于生态修复植被物种选择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完善的水土保持物种的评价体系。

(1) 成活状况评价。植被只有在成活并正常生长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防治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系统的作用。因此,植被的成活状况毋庸置疑的成为物种选择的首要因素。通过对乡土种以及外来种的比较研究表明,在没有实行人为保护措施的地方,外来种其生长难度较大,成活率较低,而乡土种在成活生长状况方面明显优于外来种[13]

(2) 生长状况指标评价。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更多地依赖于林下的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以及低矮的灌草或苔藓层的立体庇护[3],因此植物的生长状况(如出苗率、地上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平均分蘖数、覆盖度等)则成为物种选择应考虑的另一个重点。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尤其是在不能发展农业和林业的侵蚀劣地,水土保持一般先采用地被物快速覆盖模式,加以以草促林模式[14] [15]。杨洁选择十八种草本植物分别在江西宁都花岗岩侵蚀区和德安第四纪红壤侵蚀区进行了四年的定位试验,通过对出苗率、成活率、平均分蘖数、覆盖度、枯落物的浸水容量、根系鲜重、地上部分生物鲜重、有机质等指标进行观测和评价,选择出在花岗岩侵蚀区生长良好的百喜草(Palspalum notatum)、糖蜜草(Melinis minutiflora)、柱花草(Stybsanthes guianensis)、宽叶雀稗(Palspalum wettsteini)、棕叶狗尾草(Setaria palmifolia)、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等七种;而在第四纪红壤侵蚀区,百喜草(Palspalum notatum)、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黑麦草(Lolium perenne)、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宽叶雀稗(Palspalum wettsteini)和苏丹草(Sorghum sudauense)等七种草本植物生长良好[14]

(3) 养分利用率评价。养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吸收单位营养所能产生的生物量。高养分利用率也是植物适应养分贫瘠环境的一种重要特征。彭绍云提出在营造水土保持林时应考虑物种的养分利用率,其研究表明氮(N)利用率最高的草本为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针叶树种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常绿阔叶树种为木荷(Schima superba),落叶树种为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灌木为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木荷(Schima superba)、杨梅(Myrica rubr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芒萁(Dicranoptcris dichotoma) 的磷(P)利用率很高[16]。因此,在生态条件恶劣的水土流失地,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杨梅(Myrica rubra)、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芒萁(Dicranoptcris dichotoma)是较为适生的物种。

(4)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物种的水土保持效益作为对物种治理水土流失的能力的评价是物种选择中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通过一系列水土保持效益指标(如产泥沙量、土壤抗冲性指数、抗蚀性指数等)的变化可对所选物种所产生的这些作用效能进行评价[17]。马琦等利用小型观测场,以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acea),葛藤(Pueraria lobato),百脉根(Lotus corniculaus)等三种草被为材料,对比了降水、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和土壤的物理性质,与裸地相比,草被植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覆盖度,减少降水的径流系数,减少土壤侵蚀量,其中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的效应最为明显[18]。另外,福建长汀县引种Ⅱ系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在侵蚀荒坡地也能表现良好的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此草根系密集、扩展范围广,须根发达,是较好的水土保持草种,且粗蛋白质含量较高,可调制为青贮饲料,有可观的经济效益[19][20]。而卢升銮以及陈凯等在江西红壤上推广的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也表现出较强的耐酸、瘠、板、粘的能力,其适应能力强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生长成篱的速度快、生物量大且具有显著的水土保持、稳定水热状况、改善生态环境、培肥改土的效果[21][22][23]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综述城市园林绿化面临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论文:Fenton氧化技术再生被苯酚饱和的活性炭_等温线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环境保护论文
最新环境保护论文
读者推荐的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