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保护论文

R工艺在海门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应用_设计参数-论文网

时间:2015-03-30  作者:戴步峰

③撇渣系统

由于本污水厂进水含有部分化工印染废水,在MSBR池中极易产生泡沫和浮渣,设计在厌氧区、厌氧/缺氧区、以及两侧SBR池内都设置了撇渣系统,以保证泡沫和浮渣的及时排除,实际运行效果良好。

3.5运行系统

考虑到冬夏季水温的不同,设计冬夏季系统运行周期和每周期运行时间也有所不同。系统夏季每天设定6个周期,每周期运行4小时;冬季每天设定4个周期,每周期运行6小时。

4运行效果分析

污水厂自2009年7月建成投产以来,稳定运行后,除SS外,其余主要出水指标达标率为100%(设计出水水质标准执行一级B标准),实际平均进、出水水质见表2。

表2实际进、出水水质

Tab.2InfluentandeffuentqualityofWWTP

项目

CODcr/

mg·L

SS/

mg·L

NH -N/

mg·L

TP/

mg·L

进水

366.8

97.3

21.4

3.4

出水

34.0

23.2

1.5

0.4

由上表可以看出,系统对CODcr、SS、NH-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0.7%、76.2%、93.0%、88.2%,其中CODcr、NH-N、TP等指标已达到一级A标准,只有出水SS略高于一级B标准,为污水厂提标改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

①瞬时出水SS偏高

在MSBR工艺运行中发现,系统瞬时出水SS较高,设计中虽然考虑了在出水端空气出水堰前加设了浮渣撇渣管,用以定期撇除沉淀区的浮渣,但由于系统剩余污泥泵设在污泥挡板后仅2米处,导致出水端污泥层厚度较大,污泥易随出水排出,进而影响了出水SS值,经研究分析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解决:

ⅰ.设计可考虑在出水端空气堰下方设置剩余污泥泵,以定期将剩余污泥排出,从而降低污泥层厚度。

ⅱ.由于SBR池出水端设有混合液回流泵,故可将两侧SBR池的运行程序由沉淀、出水,调整为沉淀、污泥回流、出水,且污泥回流时间设定为3~5min为宜,以降低出水端污泥层高度。

②空气堰出水负荷偏高

ⅰ.由于空气堰最大的问题是容易产生虹吸,造成出水水量不均,严重时可造成跑泥,本次设计单个SBR池各设置了两个空气堰,实际计算空气堰出水负荷为11.6L/m.s,远远大于《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中6.5.8条文的1.7L/m.s,故今后设计或改造时可通过增加空气堰的个数,以降低出水堰负荷,空气堰的布置形式宜采用竖向并排布置。

③好氧区内存在短流或死区

由于,好氧区(6#池)池容较大,且无机械搅拌混合装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污水并不能实现完全混合,由图4可知,好氧区(6#池)与两侧SBR池(1#、7#池)交界的两处阴影区域在系统运行时,始终有一处未参与整个工艺流程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死区,由于本工程好氧区单个阴影部分有效容积占好氧区有效容积约36.7%,故在今后改造设计时可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如图5所示,通过在5#池出水端设置两处闸门并在6#池内设置相应隔墙,以改变污水在“缺氧/厌氧区(5#)好氧区(6#)SBR池(1#、7#)”中的水流方向,从而避免在6#池中形成死区。

图4MSBR池中死区(阴影处)示意图图5改进后MSBR池示意图

参考文献
1 罗万申.新型污水处理工艺—MSBR[J] 中国给水排水 ,1999,15(6):22-24
2 杜英豪,MSBR工艺的运行管理实践[J] 中国给水排水,2006,22(2):90-92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旅游业的GIS应用研究综述[1]_环境保护论文
下一篇论文:“自然灾害”的频发与基础体育发展的思考-论文网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环境保护论文
最新环境保护论文
读者推荐的环境保护论文